爆料投诉请进入江西微博 问政江西
▲不少孩子进入私塾学习。晨报记者 李小聪 图
不去正规学校上课,一些适龄孩子拜孔子、读四书五经走进了“私塾学堂”。昨日,晨报独家报道《我省20家现代私塾多属无证办学》,文中提到南昌有谦学园、赣州弘文学堂、鹰潭仁成经典学堂……我省现代私塾悄然兴起,引发社会热议。
记者调查发现,家长把孩子送进现代私塾,大多是因为对现行教育模式不满意,认为传统教育“注重学生考试能力”“压制孩子的个性”。那么,现代私塾能否解决传统教育的弊端?私塾“无法可依”难以通过教育部门审批又如何破解?对此,记者特邀省内多名教育专家进行探讨。
私塾兴起原因:
家长不满现行教育
将孩子送进私塾
谈到现代私塾,就不得不讲浙江女孩袁小逸。作为一个不去学校上课的孩子,她在10岁的时候出版了《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引发关注。由于读幼儿园时不太适应教育环境,袁小逸被父亲——南开大学博士袁鸿林带回家,开始了私塾教育。
说起女儿读私塾的原因,袁鸿林表示,女儿厌恶学校不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很不合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需要一个“现代私塾”解决像袁小逸这类孩子的问题。
无独有偶,早在十多年前,“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把小学刚毕业的儿子郑亚旗接回了家中培养。
近几年来,类似这种自己在家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进现代私塾的事件,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早几年因涉嫌违规办学的上海“孟母堂”、成都“现代私塾”事件就是代表。
记者走访省内一些私塾发现,无论是把孩子领回家中培养,还是送进现代私塾,大多是因家长对现行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模式不满意。
有家长坦言,他们将孩子送进私塾,主要是考虑到现代私塾注重的“德行教育”在当代学校缺失。“义务教育学校往往注重学生的考试能力,不利于孩子潜能的挖掘,或导致德育方面缺失,而私塾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孩子既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何乐而不为?”
私塾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私塾名录》统计,全国私塾目前已有两三千家,拜着孔子画像,读着四书五经,练着琴棋书画,闲时游山玩水……现代私塾的兴起反映出部分家长对现行教育的不满,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国学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现代私塾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情教育专家黎传绪等专家提出以下几大问题。
问题一
私塾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由于私塾大多属于“地下办学”,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据报道,北京曾有一家私塾被教育部门查处后发现,“先生”仅高中学历,每天上课基本上就是带着学生朗读四书五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也越来越专业化,同时,教育科学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现代私塾的教师,该有什么样的资格要求呢?现代私塾教学,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
问题二
场地多为民房存安全隐患
记者走访省内一些私塾发现,私塾大多规模不大,有的10多人,有的数十人,而他们上课的场所多设在民房,课桌椅子等比较简陋,灭火器、消防通道等设施大多难以过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问题三:
教材课程安排无统一标准
存升学障碍
古代的私塾教育内容是确定的,比如向五岁到十岁的孩子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现代正规学校课程安排也有科学部署,教材均有统一标准。但是,现代私塾却面临教材、课程安排缺乏统一标准这样一个难题。
另外,私塾有一个最大的难题:私塾的孩子如何升入“私塾大学”。古代读书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现代家长追求的是升学,古代私塾显然在升学上不敌现代学校。有私塾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曾尝试和国内一些大学的国学专业联合办学,但均未成功。
专家建议:
私塾体现多元化教育
应予以合法化
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的私塾引起了教育界和家长们的关注,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支持者称,现在的小学教育是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讲国学、注重人格教育的私塾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反对者则认为,私塾是封建文化的产物,知识内容陈旧过时,教学方式方法落后,不再适应社会需求,依照相关法规,孩子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创办私塾尤其是“全日制私塾”剥夺了孩子入学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
“开展国学教育,提倡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模式,这是好事,应该予以合法化,但是如果让孩子完全脱离义务教育就有些过头了。”江西省青年作家、大学教师陈志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视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错,但仅仅让孩子读经却远远不够。现代社会需要的尖端人才,是掌握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而这些仅仅靠背诵“四书五经”是培养不出来的。
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机构
需要政府扶持
“现代私塾教育有利于国学的发展和传承,但目前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不得不以‘非法办学’取缔这些私塾,归根到底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黎传绪建议,私塾不宜一下子全面铺开,可以将其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机构,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孩子上私塾,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
另外,黎传绪也表示,现代私塾除了需要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引、分析和论证外,更需要政府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