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育儿

浙江大学一副校长被指学位造假 聚焦背后隐忧

2014-04-03 08:38:08新华网

    3月31日,一封矛头直指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的公开举报信在网络上流传开,举报信开门见山:“浙江大学:吴平副校长涉嫌学位造假”。该信作者为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兼任)朱冠,5个月前,正是这位浙江大学校友,最先发出该校“计划”入选者管敏鑫被解聘院长一职的消息。

    在浙江大学官方网站上,可检索到吴平的个人简历,其中写道:“1989.10-1993.3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菲律宾)博士”,在有关“副校长吴平”的英文介绍一栏中,有更为直观的描述:“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in the Philippines in 1993”,翻译过来即是,“1993年,他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朱冠在其举报信中称:“IRRI是个没有研究生院、没有学位授予权的科研单位。当然,IRRI可以接受世界各国‘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或机构’的学生去那里做科研,但学位则由相应的招生单位把关和颁发。”

    他因此认定:“吴平所谓的‘IRRI博士学位’,是个不可能存在的假学位。”

    中国青年报记者4月1日联系上朱冠,他向记者给出IRRI官方网站的公开说法:“IRRI并没有学位授予权,只是给其他学校或第三方的学生或奖学金得主提供科研环境(原文为come to IRRI to work on their MS or PhD degree research,记者注)。”

    这一说法得到了IRRI的证实。

    4月1日,IRRI培训中心Anilyn Maningas发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说明称,“他(指吴平)的奖学金由IRRI赞助,但由于IRRI不能授予学位(原文为since IRRI is a non-degree giving organization,记者注),他的博士学位是由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UPLB)颁发的。这适用我们所有的学生,我们与不同的大学合作,他们都能给我们的学生/学者授予学位。”

    IRRI称通过查找当时的记录发现:“从1989年10月24日至1993年4月23日,吴平先生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UPLB)做博士研究学者。他在UPLB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在国际水稻研究所作为博士生/学者进行研究。这是在我们的科学家以及他在UPLB的导师监督下进行的。”

    IRRI解释,这是UPLB一种类似“三明治”的课程模式,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做研究,受训和受学位则是在UPLB(原文是 research at IRRI then defense and award of the degree at UPLB,记者注)。

    在学术论文搜索网站,记者找到了吴平博士在读时的论文《Screening criteria forevaluating efficiency of N use in rice and genetic background of rice-bacteriaassociated nitrogen fixation》,论文的出版和作者单位均标明为UPLB。

    这一点,朱冠在其举报信中也有所谈及,“即使吴平有其他院校颁发的博士学位,而其部分(或大部分)的毕业论文相关的实验是在IRRI完成,但把学位当成是由IRRI获得的行为,依旧属于学位造假。起码是有意误导、有意欺骗和不诚实。”

    他由此呼吁有关部门对此调查。他说,“一个学位造假的、有欺骗行为的、不诚实的人,不仅不能作为高校的教授,更不应该担任高校的主要领导人,而且应该追究其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今天下午,吴平通过邮件答复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并未从正面说学位是否造假,而是说“朱冠有许多贴子是不实的,有大量诬陷造谣的其他贴子”。

    吴平说,1988年,他受农业部公派去国际水稻所(IRRI)攻读博士,“并不是派去UPLB”,只是“其中半年课程在UPLB读”。

    他接着表达了自己对博士在读单位如何称呼的理解,他说,“我们当年及以前有大量农业学科学生受国家公派去IRRI,学位一般要讲IRRI(注明菲律宾大学)或(IRRI-UPLB,UPLB-IRRI)。”至于浙大官网其本人简历并非这三类,他则解释,“回国向教育部报到申请留学基金时就这样写‘IRRI(菲律宾)’,正确是‘IRRI(菲律宾大学)’(“大学”两字省了,或漏了)”。

    至于学位问题,他说,“博士学位必须由IRRI组织答辩通过,发IRRI,UPLB两个独立证书,同时发才能获得学位”。

    那么,最终获得的这个学位,是谁授予的,IRRI还是UPLB?

    吴平并未直接回答记者的这个追问,而是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是菲律宾大学根据IRRI的证书而发的学位证书。”(记者 邱晨辉)

    记者手记: “造假”背后的隐忧:没人敢对学术权威说不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涉嫌学位造假一事被公开举报信曝光了。毋庸置疑,不管这件事结果如何,都将引起舆论对于学界诚信问题新一轮的关注。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关注来得太迟,来得太少,来得还不够彻底。

    先说太迟。此事是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兼任)朱冠3月31日在其博文中实名刊发的举报信,并给出一定的证据,才引起大范围关注。但事实上,吴平涉嫌学位造假一事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有人在网络上放出风来,当时并未引起热议,原因在我看来有两点。

    一者在于此消息涉嫌“内斗”,属“私事”,不属舆论监督的范畴。比如此次举报信操刀者朱冠的身份,就显得十分“扎眼”。去年11月,他最先发出浙大“计划”入选者、海归学者管敏鑫被解聘院长一职的消息,此事经报道后,其中涉及海归与本土人才的利益之争的部分引起不小的关注,朱冠随后在其博文公开点名称“吴平”即是与管敏鑫发生利益之争的本土人才带头人,但因吴平本人对此矢口否认,此事便作罢。二者,在一些人看来此事实属鸡毛蒜皮,“又不是天大的人事问题”,不值一提,就像一些网友在朱冠文章下评论所言,“想通过这个拉吴平下台,没门!”

    对于前者,某个人或事能否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有多种说法,但就此事而言,我认为,作为中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副校长,理应对自己的简历或学位问题负责,就像一些自称学生的网友所评论的那样:“在今年吴平副校长戴上他的博士帽给浙大的求是学子授学位之前, 浙大最好先公告一下他头上的这顶帽子是哪座学校授予的。”当然,这一切都应建立在有无确凿证据的前提上,目前来看,相关学术机构IRRI发声了,某种意义上也为此事定下了调子。

    后一种声音则更让人遗憾,其言外之意是,学位造假只能算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人们对造假早已麻木,甚至有种“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和“大环境都这样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心理。

    在搞清楚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注意到了一位名为黄季焜的学者,他是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十分有意思的是,黄季焜也曾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就读于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UPLB),但时间是1987年至1990年,算起来是吴平的师兄,而且在此期间,他也曾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经济系做研究,后在此还做了博士后。然而,他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个人简历中却是这样写道:1990年获菲律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只字未提国际水稻研究所。

    相形之下,吴平为何在对外公开的个人简历里只字不提菲律宾大学呢?在朱冠看来,“或许因为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UPLB)太没有名气了”,在上海交通大学版的201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五百强中,该校并未入选,而在学术排名网站(academic ranking)中,UPLB只排在2919名。

    我浏览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初关于此事的网络留言,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即不少自称是浙江大学教师的网友说,他们早就知道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UPLB)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区别,而业内人大多都知道,后者“压根儿”提供不了学位。问题是,知道了为什么不说呢?

    大概是敢怒不敢言。就像一位浙江大学教授对我所说的,当谣言满天飞,只有实名举报才可能引起重视的今天,谁敢把自己的名字和一位副校长的“丑闻”联系在一起,没准儿举报信还没到中央,自己下一年的经费就被这位副校长给停了。

    朱冠十分坦白地告诉我,“发出这封公开信还是为老管(管敏鑫)打抱不平的延续”。但在我看来,这封公开信的意义不仅仅是针对“被解聘事件”本身,它还是对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对那些身居行政领导岗位的学者的鞭策和监督,毕竟,他们掌握着课题资源分配、经费开销大权等,平时,没人敢在言语上得罪他们,更甭提挑战他们的学术权威,遑论怀疑他们成为学术权威的“合法性”。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样的关注还“来得太少”和“来得还不够彻底”。中国学术界身上的沙子很多人都看到了、感觉到了,只是人们平时不敢去揉眼睛罢了。相应地,像朱冠这样置身事外的“非利益相关者”,平时也不会在博客这种公共平台上去注意一个副校长的学位问题,但恰好,他又因为管敏鑫事件而“关注”了。

    以上只是对于当下学界生态环境的担忧,如果可以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提到的那样,大刀阔斧地进行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科技资源分配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等,当是好事儿。希望这样的改革步伐快些,快些,再快些,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造假”小事,时时刻刻影响着现在的年轻人——未来的中国科技事业接班人。(邱晨辉)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活动走 ...

  • 深秋的甘肃敦煌胡杨林

  • 提升质量安全促进蜜柚出口

  • 故乡的标点

  • 时光之味

最新新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