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育儿

义务教育不均衡,择校会演变为择学区

2014-02-19 15:26:26新快报

    ■熊丙奇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有了名单和时间表!17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19个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到2015年这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作为十大副省级省会城市之一的广州名列其中。

    就教育部此次下发的《通知》看,100%小学划片入学态度很明确,但能否真得到执行,还有待观察。而就是得到执行,如果学校间事实上存在的办学质量差异不缩小,择校的焦虑会依旧存在。

    影响100%小学划片入学政策执行,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这意味着包括民办小学在内的所有学校都必须就近免试入学,这涉嫌侵犯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这次试点的19个大城市,有一批办得不错、受到家长追捧的民办学校。这些学校的存在,被认为加剧了择校热,可问题是,举办民办学校,本来就是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将其纳入就近入学范畴,这涉嫌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该法规定,民办学校有自主招生权,而如果政府要求其必须实行就近招生,则必须将其按照其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对待,实行相应的补贴,不能既然其用民间资金办学,又限制其办学。可以说,免试入学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遭到民办学校的反弹。

    二是是否能做到所有学校阳光招生,切实限制权力择校。众所周知,“权力择校”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象的最主要问题,教育部的文件也要求各校招生必须公开、透明,但如果行政权力可以干涉学校招生,公职人员子女的求学情况不公开,“条子生”就可能继续存在,到头来,所有学校可能会对外公开全部就近入学,当地教育部门也加以确认,但其实,“条子生”早已安排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宣布100%无择校,但择校的暗流依旧涌动。

    要限制权力择校,笔者的建议是,公开所有公职人员的住所、子女应该对口就近入学的学校,实际就近入学的学校,如果各地教育部门下决心解决择校热这一问题,就应该以此开刀。另外,应该对义务教育均衡情况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调查,而不能由政府部门发布所谓择校率数据。

    而就是做到百分百就近免试入学,如果事实上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比公办学校强,或者公办学校办学质量不均衡,这种就近入学要求,就可能将“择校”演变为“择学区”——一些家庭为让孩子进好学校,会购买学区房。据报道,小学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或使广州部分学位房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既能读名小学、又能读名初中的“双学位”房价格两三年内会以每年30%的幅度上升。有关部门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真正合理的义务教育格局是,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且不为教育质量、条件择校,而为特色择校。做到这一点,要求政府必须要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加大公办教育的投入,整体提高公办教育的质量,如果政府保障的90%公办学校质量均衡,且与民办学校无办学质量差异,10%的民办学校只是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服务,那么,这既保障了学生的择校权利、学校的自主招生权,也缓解了择校热。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有关部门反复下发通知、意见,而是一方面约束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尊重学校和受教育者的权利。所谓约束自身的权力,就是严厉禁止、打击“权力择校”,同时对教育资源配置实行民主决策,而不是行政部门单方面主导决策;所谓尊重学校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就是依法行政,不能越权用干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能干涉学校的招生,本就是制造“条子生”的根源)的方式推行所谓教育“新政”,这样的“新政”越多,离开依法治教就越远,也不能限制学生的择校权利,《义务教育法》规定政府有保障适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的义务,却没有禁止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的权利,不能把政府的义务和受教育者的权利混为一谈。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活动走 ...

  • 深秋的甘肃敦煌胡杨林

  • 提升质量安全促进蜜柚出口

  • 故乡的标点

  • 时光之味

最新新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