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频道

两会观察:“程序民主”助力提升中国社会安全感

2012-03-08 19:36:28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题:“程序民主”助力提升中国社会安全感

    中新社记者 符永康

    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8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完善逮捕程序、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等,为中国人权进步增添新的“注脚”,同时也有望提升中国社会安全感。

    综观此次修法的诸多亮点,呼声较高的“程序民主”精神跃然纸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50多分钟的修法说明中,50多次讲到“程序”一词,诉讼程序、调查程序、律师会见程序等均被纳入“完善”范围。

    当天,官方《人民日报》提及曾轰动一时的湖北于祥林“杀妻”案,涉案嫌疑人因刑讯逼供而被冤枉入狱,直至被害人“复活”,其冤情方得昭雪。多年来,此类案件在河南、云南等地屡有发生,司法乱象对民众安全感的冲击,成为中国社会一大隐忧。

    而只有当权力的执行者依照程序和规则办事时,公民的民主权利才可能受到尊重和保护。抓错人、判错案的现象一再警示:如果权力没有被装进“笼子”里,没有人是安全的。

    作为法学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沈春耀向外界作出了直白的表态:刑诉法“既要及时准确地打击犯罪,不放纵犯罪分子,又要切实尊重保障人权,不冤枉一个好人。”

    参加全国两会的各界人士意识到,“程序民主”不仅适用于刑事司法,还应该践行于行政、选举、商业运作等各个领域。

    两会前夕,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广东考察时也指出,“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而几十年前,中国有舆论曾认为繁琐的民主程序有碍行政效率。今昔相比,可以看出中国对民主的新认识和巨大进步。

    在此背景下,例如铁道部售票网站招标疑违程序、重庆房产税细则是否存在“程序硬伤”等问题,都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而无论相关事件有何结论,至少透露出人们对于“程序”规则的重视,这对于具有悠久“人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也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民心安定。(完)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活动走 ...

  • 深秋的甘肃敦煌胡杨林

  • 提升质量安全促进蜜柚出口

  • 故乡的标点

  • 时光之味

最新新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