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陈叶军) 今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观察家》栏目2012年第2期,以“从经济发展视角看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文化产业的改革需要放开和开放,为什么说制度变革比资金更重要?李义平说,“文化”概念在党的决定里包含两种含义的,一种含义是文化产业,一种含义是精神层面的文化。现在实际上已经是三维生产,一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一种是科技产品的生产,一种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我们现在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处于顺差的是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层面的不仅是逆差,而且是大大的逆差。
我注意到,中央前几天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我们可以从一个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它怎么样才能发展起来。文化作为产业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的层次,含义比较浓的像政治、哲学,一个国家的政治架构不太适宜市场化,而意识形态比较弱的像演出、会展、电影、戏剧、动漫等等,都是可以市场化,而且必须走市场化之路。实际上,所有的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都在于走市场化之路。要走市场化道路的话,就好象马克思原来讲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时候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商品的所有者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社会需要你的商品,需要你的使用价值,你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按照这样一个道理,文化产品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第一条就是你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你必须得到市场的承认,你不仅是中国市场的承认,你要走出国门,还有国际市场上的承认。
另外,文化产业要成为一个产业,被市场所接受的话,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我喜欢看京剧,有的戏演了几百年,演到现在还是那样,文化大革命当中有八个样板戏,现在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不能停留在古老的传统的剧目,不能停留在八个样板戏,要有时代精神的产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应当反映公共大众现实的生活。
另外还有制作技术、营销手段问题。为什么说体制机制、制度比钱更重要呢?原来国有企业没有改革的时候,你给了他那么多钱,他给你花了但是没有效率。马克思·韦伯写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精神,市场经济才迅速地发展起来,他认为,对于钱,对于这种精神,对于市场经济的革命并不重要。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一开始也没有钱,就是从亲朋好友那儿借来的钱,但是这种体制,这种精神,他可以把项目选择得很好,滚动发展的能力很强,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变革,光花你的钱,不负责任,花完了就完了,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市场经济的成功说明这个体制机制很重要,中国市场经济的成功说明这个体制机制很重要。要推动这种体制改革的话,你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你必须有投入和产出的计算,你的失败,你的成功,必须和投资者的利益紧密地挂钩。
李义平表示,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必须走市场化之路,这个路到底怎么走呢?比照一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怎么发展起来呢?通过放开和开放,放开让民营经济进来,民间资本、民营经济进来,一开始就是市场因素的,中国的市场允许这么发展,然后通过开放,引进外资,不仅带来他们的资本,而且带来他们的技术,还带来他们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比照一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其实也可以这样。当然文化产业有很多的特殊性,通过政府审慎的把握,适当地开放一部分,这样的情况下建成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比最初的给钱更重要,如果有了这种体制机制的话,他们有一本书叫做《西方世界的兴起》,很薄的一本书,讲到西方世界所以能够兴起,不是因为给钱了,就是因为这种体制机制,充分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改革开放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也不是因为谁给我们钱了,也是因为这种体制机制无限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