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频道

李义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文化观念的创新

2012-03-02 09:00:51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陈叶军) 今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观察家》栏目2012年第2期,以“从经济发展视角看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网友问,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追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文化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李义平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已经刻不容缓。现在应当回答的是,我们现在说了这么长时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95年说到现在,为什么迟迟难以转变?这里面有体制的问题,体制、制度、政策不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转变。这里面还有文化的问题、有追求的问题。我们现在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话,肯定是寸步难行了,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度地依靠外需,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国际上的经济发展,很被动的。我们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国际上的卖点靠便宜,靠便宜的结果非常尴尬的是我们资源环境的损失很大,劳动力压得很低。现在这个资源环境、劳动力都不是原来那个条件了,资源的负担很重,环境污染广大人民群众很有意见,劳动力价格太低,工资太低,启动内需无从谈起,另外西方国家、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基本靠的资本密集、基本靠的创新,我们的创新能力很不够,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前段时间还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说是一个文化层次的问题呢?我们前段时间的经济发展仅仅为了经济增长速度,为了GDP,造成了很多的失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失衡,造成了对人民福利指数的、对人的关心不够,一切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增长速度。

    1973年别人已经走过的路,1973年美国学者佳尔布里斯写过一本书《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他说一切的目标、一切的理由都是为了发展,然后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发展是为了人,环境的污染,汽车的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工厂里放出来的东西对人们眼睛的刺激等等,他认为应当转过来,应当转到以人为本,以人作为出发点。所以,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幸福的问题,为什么幸福的问题这么重要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所有人都感到不幸福的话,这个问题就是大问题了。

    当然,幸福的问题是个主观判断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发展的时候,一开始幸福水平感觉可以提高得很快,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经济在发展,幸福提高的程度就会边际效应极限了,而且人们通常是横向比较,我也好了,你们你比我更好,所以这个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怎么样通过社会公共目标、公共服务的解决,怎么样通过分配的问题的解决,不要两极分化得太大,社会公共目标、环保等等,这些东西都搞上去,使人们的幸福指数能够提高,这也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新的追求。

    另外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里面确实有个创新的问题,而创新的问题就是要研究我们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创新,为什么创新不上去呢?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乔布斯是极端疯狂的人,极端冒险的人,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美国社会能够容忍这样的人,他就可以创新。还有,比尔盖茨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的陈景润,陈景润就一心一意地追求他的目标。我看过一本《西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他总结出来,创新方面,基本上推崇相对的个人主义。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个人长期的独立的思考的结果,最初表现为异端,表现为跟大家不一样,而且有一种冒险精神,冒险就是未知领域,未知领域是非常宽泛的,我们认识的领域仅仅是一部分,我们没有认识的部分还是相当之大的。

    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人们说缺人力资本,其实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一个是缺欲望,一个是缺冒险精神,一个民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冒险,但是必须有冒险的人去探索无限的未知领域。而我们如果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的话,往往一开始就扼杀了这些具有异端的想象的人。我们不是说不强调集体主义,我们应当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哪些领域应当让个人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发挥他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乔布斯的领域应当是这样的,陈景润的领域应当是这样的,企业家的领域应当是这样的。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创新的话,必须有这种精神。

    当然,你还必须改变科研体制,科研体制不能泛行政化,还是纵向的大量的科研资源都集中在有行政背景的官员的手里,那也是不行的。所以我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一个追求的变化,是我们一个目标的重新调整,要把人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以人为本了,要把创新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所有这些都是一个文化观念、文化层面的变革和一个新的认识。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活动走 ...

  • 深秋的甘肃敦煌胡杨林

  • 提升质量安全促进蜜柚出口

  • 故乡的标点

  • 时光之味

最新新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