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频道

李义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五大内容

2012-03-02 09:00:29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陈叶军) 今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观察家》栏目2012年第2期,以“从经济发展视角看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网友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当中,文化建设有怎样的作用?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具有怎样的特征?

    李义平说,我们国家历史上是自然经济,后来出现了计划经济,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在伟大的邓小平的指引之下,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邓小平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能搞,社会主义也能搞。

    第一,文化与财富观念。我们开始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前进,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但是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他有个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比如说,他首先应当是有一个正确的对待财富的观念,中世纪认为财富是万恶之源,要正确地对待财富,你这个财富必须是阳光财富,一个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在奉公守法,按法律法规规范之下挣的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多,比尔盖茨对社会贡献大,乔布斯对社会贡献大,虽然他也挣了钱了,但是他的产品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应当反对那种为富不仁,或者非阳光财富,所有人成为富人,实际上对这个社会就贡献大了,应当成为人的社会责任,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讨论的一个结论。

    第二,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应当有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价值的评价体系和诱导体系,比如说,让每个人都发挥自我优势,有的人适合当官,有的人适合做生意,做企业,我可以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不一定能实战,你让他做企业可能马上就亏了,有的人适合搞科研,杨振宁先生适合搞科研,比尔盖茨也不适合当大官之类的,你让他发挥比较优势,适合干什么就干什么,给人们广阔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个社会各自有了比较好的定位,这个社会就欣欣向荣,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如果官本位泛行政化的话,其实就是封建等级制度之下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特别小,而且是一个等级制度的时候,它是一个纵向联系的东西,而市场经济是一个横向联系的东西。你要把所有的比如说教育、科研这些东西都行政化了,行政官员级别去分配科研指标、科研项目,他没有时间做,找人给他做,做的项目也不好,所以明显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不仅加大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而且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达国家,美国当总统都是排在第十一位的职业选择。

    第三,商业氛围与企业家精神。要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和企业家精神,这是十分重要的。我到长春去,长春人跟我说,李长春同志在我们这儿考察过,李长春同志说东北振兴不能光等着国家拨钱,你们要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老天爷经济,是老祖宗经济,老百姓经济,就是讲的一种商业精神。我去浙江,我开玩笑,他们那儿有个副总理,我说你在这儿干得不错,他说浙江还用干吗?浙江自己就可以干起来。所以这就是一种商业精神。我到台州去,台州市委书记蔡奇,现在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他说我们这儿没有其他资源,我们唯一的资源就是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他可以利用全中国的资源,全世界的资源。所以这个企业家精神,包括他们的冒险精神,包括他们的创造精神,包括千千万万的企业家,是很重要的。

    第四,公平有效的自由竞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市场经济的全部魅力都来自于竞争。你要竞争的话,就要公平进入,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市场经济成熟的一种标志,而所以能够形成平均利润,是资本可以在各个行业、各个产业之间自由地流动。我们现在是垄断,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广东视察的时候,进一步讲到我们改革的方向是要打破垄断,虽然垄断企业有了高额利润,但是以降低效益为结果的。所以,应当是公平进入,包容失败,自由选择,然后进行有效的竞争。

    第五,应当是诚信和职业道德。没有诚信的话,市场经济搞不成。学校没有文凭,企业生产假冒伪劣,然后我们吃什么东西都不放心,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你的市场经济还怎么搞呢?就没法搞了。还有职业道德,马克思·韦伯认为职业道德就是一种天职,就是最基本的职业底线,你不能卖文凭,你不能患的病没有那么重就给人开那么多的药,企业不能夸大宣传产品的功能。

    所有这些,包括履行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都是市场经济的文化或者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些的话,市场经济将是难以运行的,当然这些东西的形成,一个是自觉行动,一个是市场的博弈,你卖假冒伪劣,下次没有人买你的,另外是政府的监管,政府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出来监管,应当防患于未然,这是政府的职能所在。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活动走 ...

  • 深秋的甘肃敦煌胡杨林

  • 提升质量安全促进蜜柚出口

  • 故乡的标点

  • 时光之味

最新新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