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专题频道>>其他专题>>2011年两会专题报道>>专访·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吕凤鼎:中国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2011-03-02 15:42:55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舒静张云龙)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何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让中国企业、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形象更好地“走出去”,成为一个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问题。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召开前夕,在委员驻地记者偶遇政协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吕凤鼎,这位曾任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驻瑞典大使的政协委员一谈到“走出去”的话题,话匣子就打开了。

    企业走出去:如何“弄潮”海外收购?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吉利和沃尔沃联姻……过去5年,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跨越国门,走向全世界,上演了一幕幕“娶洋媳妇”和“小鱼吃大鱼”的现实版话剧。然而,中海油中亚折戟、华为美国受挫,一系列事件也彰显出“走出去”的不易。

   对此,吕凤鼎委员认为,走出去的方向值得肯定,但“步子”可以迈得更适当,不用过于担心“黄花菜都凉了”。

   他说,中国应从屡屡受挫中吸取教训。首先,企业要对国际市场有清楚认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有长远眼光,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我们的企业如何能在国际竞争大潮中保持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是目前最需考虑的问题。”吕凤鼎委员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企业领导人的思想——要有长远观点,而不要有“一锤子买卖”的想法。

    文化走出去:“大改革”更要“大继承”

   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拥有海外版权、中国演艺团体足迹遍及全世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文化团体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也在加快走出去。

   “中国古典文学、以传统器乐为代表的中国音乐、中国杂技及中国电影更是颇受海外青睐。”长期在国外工作的吕凤鼎委员坦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曾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对我说,中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能让世界认识和欣赏的文化形式太少,外国人的‘选择余地’很小。”

   “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很有潜力。”这位资深外事工作者认为,“中国人能不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不必太强调。但至少我们的作品应让世界更了解和欣赏中国,对中国更亲近。”

   吕凤鼎说,要真正“走出去”,不仅要有更深刻反映社会、人性和思想的好作品,有好的翻译,还要有先进的推广和营销手段。

    形象走出去:“暴风雨来时不慌张,收获鲜花掌声不头昏脑涨”

   1月,“中国红”点亮纽约时报广场,中国首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播出,中国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该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

   “目前中央决策比较明确,对形势认识很冷静——第一,我们的国情是什么,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有喝彩,也有嫉妒,更有人抱着某种不良心理。”吕凤鼎委员说,国内各界对此也正逐渐形成共识。

   “我们不怕别人对自己有种种不正确看法,怕就怕自己的心理不平和。”吕凤鼎委员说,如果能用正常心对待,就会“暴风雨来时不慌张,收获鲜花掌声时不头昏脑涨。”

   “走我们的路,让世界了解我们想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同时也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所说所想和所作所为是一致的。”吕凤鼎委员说,“毕竟,多数人不是顶着花岗岩般的脑袋,或都戴着有色眼镜。有些问题需要通过时间来解决,无法一蹴而就。”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