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南华莱 中国茶的闪亮名片

2018-11-09 16:00:15 人民网

(程德福 唐友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激扬奋斗精神,在实干中谱写新时代的新华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华莱人和全国人民一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实步履,继续朝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迈进。

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联合认定华莱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到 2020 年,培育 5 个销售额超 50亿元的茶叶集团,1— 2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超大茶叶集团”,华莱科技是第一家。

近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京联合举办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表彰大会上,湖南华莱获得2018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陈宗懋院士对华莱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装备升级、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公司在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发展中所做的各项工作,尤其肯定了公司在高规格建设中华茶文化馆、技术装备升级、黑茶产品创新、严控质量安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表示华莱已经走在了黑茶产业的前沿。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作斌(中)一行在湖南华莱调研(安化县茶业办提供)

2017 年,安化县茶叶加工量 7.5 万吨,综合产值 152 亿元、税收 2.8 亿元;湖南华莱则在 2017 年实现年产销黑茶 5.5 万吨(占安化黑茶生产销售总量的73.3),上缴国家税收2.5亿元。2018 年前 7 个月,华莱已上缴茶叶税收1.76 亿元。湖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社强在描绘华莱未来五年远景时,定下的目标是产值超200 亿元、营业额过 500 亿元、年缴税收达10 亿元, 解决就业人员过万人。

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 年 10 月,注册资金 1.5 亿元。公司在运营前期以生产经营芦荟系列保健品、医疗保健器械为主,2009 年 9 月正式进驻安化黑茶产业, 并于 2010 年将公司总部从省会长沙市迁往黑茶主产地益阳市安化县。经过九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黑茶生产销售、接待服务、文化传播及食品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下辖冷市黑茶产业园、万隆黑茶产业园、3 万亩有机黑茶种植基地、叶子基地、水龙茶园等多个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年产销黑茶 5.5 万吨,累计上缴国家税收近 10 亿元;安排长期就业人员近 4000人,年工资总额逾 1.5 亿元;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茶农及茶叶生产相关人员9.67 万人,其中贫困农户 2.32 万人,带动种植、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相关产业间接就业收入逾 5 亿元;同时还带动了产业链上的广告、印刷、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就业人员已逾 20 万人;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快速发展及落实党和国家“精准扶贫”部署作出了突出贡献。

华莱成立以来,按照“举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活一个市场,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 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的茶叶种植与加工、保健品研发生产、茶叶良种培育、黑茶衍生产品研发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并已建成多个规模大、规格高的现代化基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莱冷市黑茶产业园(安化县茶业办提供)

总投资 8 亿元,在安化县冷市镇建成占地110 亩、集办公大楼、酒店、GMP 深加工生产车间、生产厂房、物流中心、会议中心、存贮仓库等为一体的“华莱冷市黑茶产业园”。

总投资10 亿元,在安化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占地 300 亩的“万隆黑茶产业园”,构成一心(以行政大楼为轴心)、一带( 茶文化景观带)、三片区( 万隆厂区、行政大楼、万隆大酒店) 的空间布局,重点打造综合服务区、茶文化体验区、产品研发生产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四大功能区域,形成一个凝聚黑茶文化、集结优势资源、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型产业集群。建成项目有中国黑茶物流中心、黑茶文化展示中心、茶旅一体化接待中心、生产车间、行政办公楼、万隆大酒店、茶学院、古茶园、体育中心、宿舍楼等。

投资逾 1 亿元建成“湖南华莱产品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万隆 GMP 深加工生产车间”,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创新产品种类。另外,公司拥有“国家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技术示范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茶叶博士工作站”,并与国际茶学界专家刘仲华教授、茶学界泰斗施兆鹏教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生产加工、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多款新型黑茶深加工产品已经上市。

在冷市镇高桥村投资 5000 万元建成湖南华莱叶子基地。

建成面积达 3 万亩的高标准、高规格的有机生态茶园。

华莱产业扶贫基地(安化县茶业办提供)

华莱始终坚守“回馈桑梓,造福家乡”的初心。公司建设“扶贫基地”,打造“扶贫车间”, 建立“扶贫生产线”,为精准扶贫量身定做“富民茶”。其中,扶贫基地使 400 户贫困农民直接受益;扶贫车间则为100 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民提供了固定工作岗位,个人年收入达 4.2 万元;扶贫产品则从销售的每一片“富民茶”中提取 5 元作为扶贫基金,该茶目前已销售 60 多万片,提取扶贫基金 300 多万元。同时,还通过委托帮扶、“公司+ 基地+ 贫困农户”的方式, 免费为贫困农户提供茶苗、农资和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鲜叶等措施,积极助力县内2 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 年,华莱向市工商联捐资 500 万元,全部用于各级各部扶贫点精准帮扶。2018 年,公司还选取安化县江南镇联盟村作为千企帮千村的直接帮扶对象, 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该村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示范点”“茶旅融合发展的示范点”。

华莱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建设。华莱成立了慈善基金会,专门扶助弱势群体。9 年来,华莱用于社会救助和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达 3.5 亿元,其中资助贫困学生、特困家庭、五保对象近亿元;支持地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1 亿多元;出资1 亿元支持湘涛华莱足球俱乐部,已赞助 2700 万元给湖南羽毛球俱乐部举办赛事,捐资1300 万元发展安化教育。

华莱不断创新和丰富安化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先后开办“中国黑茶网”,出版《黑茶时代》专著,创立华莱茶学院,投资 8000 万元打造国内首个黑茶文化类节目《黑茶印象》,从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现安化黑茶的独特魅力。

华莱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茶叶助农增收十强企业”“湖南省名牌产品”等。“华莱健”黑茶品牌是规模化、产业化的行业领军品牌,产品达60 余款,为中国驰名商标、2017 年湖南茶叶“十大安全放心品牌”,在国际和国内各种茶叶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产品通过了SC 认证、绿色食品认证、ISO9001 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完成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

董事长陈社强先后当选湖南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茶产业联盟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益阳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被评为湖南省2017 年百名最美扶贫人物、中国湘商行业领军人物、湖南省杰出经济人物。总裁张先枚当选益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化县政协委员、安化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被评为湖南茶叶十大新锐人物、益阳市十大扶贫状元。

安化黑茶文化广场(安化县茶业办提供)

未来五年,在“把华莱打造成安化黑茶产业中的标杆、中国茶产业中的航母”的总体目标下,华莱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 3—5 年间,投资 80—100 亿元,按照国家一流特色小镇标准建设“安化黑茶特色小镇”,助力安化打赢脱贫攻坚战。该特色小镇将建设成为黑茶研发创新的示范区、茶园风光的观赏区、黑茶交易的集散区、黑茶文化的体验区、水上运动的休闲区、养生健身的度假区、全域旅游的黄金区,并使其成为以茶的全产业链为主线,特色生态农业为基础,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为补充的茶乡小镇和旅游观光目的地, 让安化真正成为“世界黑茶中心”。

投资约5 亿元建成桃江县华莱茶旅一体化项目,包括茶旅文化园、黑茶加工厂、四星级旅游酒店。

加快茶园基地建设和土地流转进程。未来 5 年内,公司还将建成 2 万亩高标准有机生态茶园,以此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开发,并通过“企业+ 基地+ 农户”的运营方式, 与茶农开展紧密合作,带动茶农脱贫致富。

华莱的成就,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鲜活典型,是一个地区、一种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功范例。华莱前进的脚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干兴邦的行进轨迹,昭示着中国人民不断坚守着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在艰苦卓绝中向着美好未来阔步前行,续写一个个新的奇迹,唱响坚韧不拔、奋发向上、勇于开拓、众志成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更加壮丽宏伟的历史新篇章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责任编辑: 李素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