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匠心》栏目之《大漠绿洲》在网络引高热度点击

2018-05-15 10:41:13 中国质量新闻网

沙漠里的惊险创业之路

《匠心》栏目之《大漠绿洲》在网络引高热度点击

内蒙古鄂尔多斯有一个将近一半的土地都是沙漠的乌审召镇,在这里发生了一件大家都无法想象的沙漠上创业的奇迹。《匠心》栏目2017年一期《大漠绿洲》的节目纪录了一个“零碳团队”是如何把沙漠变成绿洲,又把绿洲变成聚宝盆的故事。

2003年的时候,节目主人公陈玉川和他的“零碳团队”第一次来到了毛乌素沙漠,当时就投资了300万选择种植杨树。但是很快杨树就死了,因为这里的水份营养完全不能满足杨树的生长。而且杨树的根系比较短,根本不能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所以第一次的投资就全都白费了。

没有放弃的团队,特意请来了相关的专家指导,最终他们发现在这里最适合种植的植物就是沙柳。

而后土地上便布满了沙柳,原来大面积的黄沙也逐步的变成了绿植。眼看着植树造林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可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焚烧木材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污染环境,这样一来零碳团队最初的环保理念就完全付诸东流了。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商讨下决定在毛乌素沙漠腹地乌审召建立一个生物质发电厂,利用砍下来的沙柳燃烧产生电能。

本以为可以用发电赚来的钱继续治理沙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发电厂一年下来要赔4000万,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这么一直赔下去。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次环保会议上零碳团队认识了一位专门研究螺旋藻的专家。他介绍就在距离生物质发电厂不远的地方,拥有一个天然碱湖--察汗淖尔碱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察汗淖尔湖生长着螺旋藻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和许多微量元素,还富含藻蓝蛋白、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DHA脑黄金”和谷胱甘肽。而恰巧能够帮助螺旋藻光合生长的主要元素之一就是二氧化碳,把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经净化分离通入水下给螺旋藻提供充足的生长元素,于是团队的这份环保事业就又有了新的突破。

发展到今天他们的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循环,被称为“三碳经济模式”。种植沙柳属于碳吸收,利用砍下来的沙柳进行生物发电叫做碳减排,而利用二氧化碳培育螺旋藻又被称为碳捕集。他的这种模式不仅得到了国内很多专家的认可。他们生产的大漠螺旋藻的营养价值及其包含的公益特点,获得联合国的高度认可,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推荐产品。

本期《大漠绿洲》惊险、曲折的创业故事扣人心弦,而纪录片的画面也唯美耐看,因而该期节目也获得了网络高热度点击。节目在2017年11月16日正式上线网络视频平台,仅3天时间,播放量就超过15w+,成为头条公布的爆文视频。

《匠心》栏目摄制组导演张东明及摄像师团队

陈玉川介绍说:“节目的拍摄团队都非常敬业、干练,在极短的时间里要在沙漠完成这部纪录片体现了他们极高的悟性。”

与此同时,节目的成功拍摄与节目承制方北京中视启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直秉承的专业理念相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品牌官--谢强先生提出的品牌专业理念就是“视觉触动人心”。谢强先生是中国首位提出利用“视觉认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媒体人。他提出了“视觉认知”理论体系及方法论‘P3C理论体系’:通过视觉影像对事物属性和特性产生的认识,将视觉认知概念引入到现代品牌营销之中,通过视觉认知理论接收信息并进行信息认知,与目标用户进行“同频”的共鸣传播。

曲折回旋的故事情节,触动人心的视觉画面,正是节目获得网络高点击率的原因。而环保经济的新模式更是给人带来了新的启发。近日据节目的主人公陈玉川介绍,他们的公益行动已经引起中国绿化基金会和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的高度重视并吸引阿里巴巴的蚂蚁森林公益基金的加入,由此将引起几亿人对生态的关注和互动。

(责任编辑: 李素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