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年来,云南省洱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打好创新监督机制、优化服务效能、规范执法行为等“组合拳”,下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守护好民生福祉的“压舱石”,推动行风建设落地见效、走深走实,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监管部门的社会认可度、群众满意度。
立根铸魂,筑牢行风建设“压舱石”。通过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等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深刻领悟市场监管工作的初心使命。以党史学习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抓手,组织干部职工前往施滉烈士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市场监管系统“为民、公正、廉洁、高效”的价值理念。同时,定期召开廉政警示教育大会,剖析市场监管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廉政教育基地,从思想深处筑牢拒腐防变、服务为民的根基,为行风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靶向施策,破除行风建设“中梗阻”。针对审批服务环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推进“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走深走实。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市场综合服务窗口,整合企业注册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12项高频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食品经营许可审批时限由法定1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在监管执法方面,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认真落实“企业安静期”制度,推行阳光执法、文明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明确每月1 - 25日为“企业安静期”,除涉及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重大风险隐患外,不得随意对企业开展检查;建立“轻微违法首违不罚”清单,对15类轻微违法行为给予容错整改机会。对于服务意识淡薄问题,积极主动倾听经营主体和群众的呼声,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关切,为经营主体排忧解难,优质服务赢得了经营主体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赢得群众广泛赞誉,获赠锦旗3面及感谢信1封。2023年以来,云南省市场监管一体化系统线上好差评价数1443件,5星好评达到100%。
激活动能,打造行风建设“新引擎”。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和精准度,实现从“人盯人”监管向智能化监管的转变。目前,智慧平台完成2362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数据监管,实时监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58家药品零售企业已纳入智慧化监管系统,实现药品购销存全程可追溯。近三月以来,AI智能抓拍安全问题隐患45482条,电话提醒等方式整改286次。作为洱源县建立云南省第一家县级药品智慧化平台,在2024年云南药品安全巩固提升“媒体行”活动中,新华网、中国医药报、云南网、云南日报(云新闻)、云南电视台等媒体竞相作宣传报道。其次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组建“市场监管服务专员”队伍,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帮扶,指导企业制定质量提升方案,解决技术难题。指导企业处理版权纠纷1起,协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商标、地理标志维权服务2次。组织申报创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质量强国标杆城市”等,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获证组织有16家,证书36张,培育了一批具有洱源特色的优质品牌。
建章立制,织密行风建设“防护网”。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行风表现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紧密挂钩,激励干部职工积极投身行风建设;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发现的行风问题及时曝光、严肃查处,形成有力震慑。设立行风建设监督举报箱,开通网络举报平台,定期开展明察暗访,聘请10名行风监督员,设置“行风观测点”2个、开展“局长坐诊接”7次;对群众反映的行风问题,建立台账,限时办结。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固化好制度成果,推动行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行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洱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抓铁有痕”的力度、“久久为功”的韧劲,锻造政治过硬、执法公正、服务高效的监管铁军,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洱源高水平源头保护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擦亮市场监管“金招牌”。(洱源县市场监管局 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