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广西兴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以检代培 管育结合”的创新监管模式,通过专项检查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推动辖区学校食堂全面落实“三无三有”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机制,“以检代培”实现监管效能双提升
兴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组建“监管+专家”联合检查组,边查边教,破解管理痛点。在开学季入校检查时,现场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将检查过程转化为“实景课堂”。重点针对各学校存在的食品安全管理短板,紧盯食材采购存储、加工流程、餐具消毒、“三防”管理、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通过“现场纠错+案例讲解”的方式,帮助从业人员直观掌握食品安全规范。
兴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了长效整改机制。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推行“一校一档”动态管理,将检查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形成整改清单,限期闭环处理,定期组织“回头看”,实行问题销号管理,将整改成效纳入标杆学校评比体系,倒逼学校主体责任落实落地。
聚焦标准,“三无三有”构建校园食安新格局
落实“三无”标准,筑牢学校食品安全底线。“三无”即“无水”“无害”“无味”。在打造“无水”厨房时,兴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明确的建设标准,即规范流程减少“溅”水,清洗过程中防止“漏”水,操作加工避免“溢”水,清洁收尾清除“残”水,不使用水管直接冲地面,不直接将水排到地面。通过规范建设,截至目前,兴安县打造“无水”厨房151家,帮助学校规范流程25家。2024年兴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又制定了《兴安县校园食品有害生物防止管理制度》,对“无害”厨房建设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有效织密了学校食品安全“防护网”。据统计,兴安县学校共设置了挡鼠板650余块,更换纱门100余条、纱窗300余扇,更换厨房吊顶12家,更换灭蝇灯80个。此外,兴安县通过推行“4D厨房”,即“整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的管理模式,实现后厨透明化。尤其要求做到食品密封存放实现“无串味”、定期清理排水沟达到“无余味”、及时清理餐余垃圾“无溢味”,有效消除了学校食堂的不良气味,打造清新、舒适的“无味”加工制作环境。“以前食堂地面湿漉漉的,不得已只能天天穿水胶鞋,改造后,我们不仅能穿布鞋上班,而且整个工作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了。”“三无”厨房建设前后的转变给兴安县第三小学的食堂从业人员带来了切身感受。
强化“三有”,促进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提质增效。“三有”即有监管和服务、有营养和安全、有保障和认证。兴安县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推行“九关六防三监管”的监管模式,制定了学校食品从采购到加工、备餐、留样等一系列制度;优先聘任学生家长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成立学校家委会审核学校食材供应商和菜单、落实学校领导和家长陪餐制、家长经申请可进入食堂后厨全程监督食品的加工制作。紧盯食品安全不放松,多方发力、用心守护,有效提升了学校食品的服务质量。据统计,兴安县151所学校全部落实了校长(园长)负责制、陪餐制。
成效凸显,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创优”
兴安县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举措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51所学校食堂全覆盖检查,推动食堂100%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改造。其中兴安县第三小学的“无水”厨房、聘用学生家长为从业人员、“九关六防三监管”等经验做法被全市推广。
2024年3月15日,兴安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教育局将本县设施设备齐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兴安县兴安中学食堂等23所学校食堂确定为兴安县标杆学校食堂。2024年12月16日,又有兴安县第二小学等16所学校食堂被确定为兴安县第二批标杆学校食堂。标杆食堂的设立为其他学校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使各学校在校园食堂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争、赶、超的良好氛围,带动了全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我们学校的饭菜好多品类,比家里的还好吃!”兴安县某小学学生杨紫钰称赞道。“通过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就餐,我感觉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很到位,我们家长更放心了”。家长王女士在学校陪餐后有感而发。“学校食堂自改造以来,环境卫生更整洁,管理更规范,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兴安县第一小学陈艳梅校长骄傲地说,“我们学校有底气有自信欢迎各界朋友随时来监督。”来自师生、家长的反馈进一步印证了兴安县在校园食堂规范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
兴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以检代培”模式,推动“三无三有”建设向民办学校、托幼机构延伸,持续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李冬梅 通讯员 黄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