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新学期伊始,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以多场别开生面的“安全公开课”拉开春季开学护航行动的序幕。
2月14日,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携手八一学校的学生代表,走进学生用品销售门店和校园食堂,通过“沉浸式”执法体验与科普实践,为学生筑牢消费安全与食品安全防线。
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学生代表在家长的陪同下跟随执法人员“边检查边学习”,了解学生用品安全知识。“作业本纸张并非越白越好,过白可能添加了荧光剂”“橡皮擦要选择无刺鼻气味的”“书包尽量选择简单实用的,避免存在过多塑料制品造型,防止增塑剂超标”……执法人员现场对文具的标识标签、材质安全、3C认证等逐一检查,指导家长通过“一看二闻三触摸”快速识别隐患产品。
“家长在帮助学生选购用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时查看产品标识,避免买到‘三无’产品。如果通过线上渠道购买,也要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注意查看商家资质,避免因低价诱惑而购买到劣质产品。”执法人员现场提示。
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线上购买学生用品。为规范线上学生用品市场,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督促辖区内电商平台严格落实入网经营主体资质审核义务,并指导平台加强内容池建设,优化功能限制,完善“青少年模式”,在该模式下,平台将关闭充值、打赏等功能,限制使用时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或进行不当消费。家长在相关平台上应主动开启“青少年模式”,并加强对自有上网设备和支付密码的管理,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安全。
活动现场,执法人员还邀请了专业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针对家长提出的学生用品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学生和家长踊跃参与提问。“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如何选购安全的学生用品,也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意识。”一位家长表示。
此外,执法人员还带领学生和家长走进一家眼镜店,对眼镜计量验光设备进行检查,重点查看焦度计、验光仪、验光镜片箱等关键计量器具是否有强检标志并在合格期内,确保学生配镜安全,把好学生用品“安全关”。
校园食品安全关乎万千家庭幸福。在八一学校食堂,学生代表跟随执法人员查看了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台账记录以及售饭区保温设施等情况,并将监管要求转化为知识科普,提醒学生“冰箱不是保险箱,储存食物要注意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即食食物要密封保存”等内容。
执法人员邀请学生一起对碗、餐盘等餐具进行ATP检测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检测,“ATP也就是三磷酸腺苷,是一种作为活细胞主要能量来源的有机分子。物体表面有ATP的存在,就说明该物体表面没被彻底清洗干净,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ATP快检就是利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反应检测ATP,仪器根据检测到的荧光量来显示餐具表面清洁度。”执法人员一边向学生们演示如何操作快检设备,一边科普食品快检工作原理和保障食品安全所发挥的作用。
随后,执法人员对后厨各加工操作间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看食品原料贮存、食品留样、有害生物防控、餐饮具清洗消毒、后厨环境卫生等关键环节。食堂负责人表示,开学前已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所有设备完成检修调试,确保供餐安全。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餐饮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25年春季开学季期间,还将督促学校健全校园餐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食堂规范管理,发挥好全区1500多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作用,并与教育主管部门强化联动协同机制,对辖区学校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确保学生们吃上安全可口的学生餐。
针对校园周边餐饮店和便利店,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同步“扫雷”,重点查处销售过期食品、违规产品等行为,并督促提示商家对青少年经常购买的调味面制品、膨化食品、饮料等品类开展自查,确保食品购入渠道正规合法、安全可溯。同时,要主动拒绝未成年人购买酒类产品的要求,坚决杜绝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违法违规行为。
开学季是学生用品消费的高峰期,也是食品安全风险易发期。今年,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创新采用“执法现场变课堂”的形式,既强化了相关经营者主体责任,又帮助学生、家长提升安全意识。这种为“海淀同学”量身定制的“安全公开课”,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更多守护力量。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探索“监管+共治”创新实践,为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海淀经验”,切实保障学生健康和安全。(来源:市监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