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量信用

山东省烟台市黄渤海新区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

2024-11-14 21:03:46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黄渤海新区积极探索推行“信用+”场景监管新模式,充分发挥信用在经营主体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提升经营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意识。

“信用+差异化”,跨部门综合监管常态化、全覆盖

首创“信易+差异化”监管模式,充分运用省、市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以涉企信息归集为基础,利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开展信用风险分类分析验证,对企业自动赋分并动态更新,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及差异化监管。对零风险的经营主体,实行守信激励、审慎监管;对风险等级低的经营主体,实行宽松监管,采取少抽查或不抽查;对风险等级中等的经营主体,实行常规监管;对达到高级别风险等级的经营主体,实行严格监管。

该项监管方式已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典型案例”,为全省市场监管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信用+大数据”,推进监管智慧化、精准化

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基础评价指标,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联动协同,把双随机抽查结果作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的重要考量因素,根据企业风险信用状况确定双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全力推动实现双随机抽查应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率达到100%,提高监管精准性。

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标签化。根据企业风险信用状况,将全区8.3万户经营主体按照行业、区域、风险和信用等要素,设置关键性标签,智能生成日常监管检查任务。除重点领域监管对象外,原则上对近两年已被抽查且未发现问题的经营主体当年不再组织抽查;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或根据投诉举报、转办交办等线索实施“触发式”检查;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企业,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推行移动监管,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实现了手机端“山东通”移动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大力推进“涉企联合检查”平台使用,边检查、边录入,检查数据直接归集共享至“互联网+监管”系统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无需二次录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实现执法和案件办理实时留痕、全程记录,进一步提升执法检查的信息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

“信用+修复”,包容审慎监管激发企业新活力

建立轻微违法行为容错免责机制。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过程中,充分运用行政建议、警示告诫、走访约谈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的行政指导力度,对轻微违法情形,经教育整改及时纠正的,不予行政处罚,为辖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更加宽容的法治环境。

探索拓宽失信企业名单信用修复渠道。积极探索失信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渠道,2020年争取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修复权下放到自贸区烟台片区,减少了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流程。2022年实现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修复工作全程网办,修复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自贸区内修复当日完成。2023年实现经营异常状态修复就近办,经营异常名录修复网上办,积极引导企业经营“阳光化”,为服务企业发展增速提效,激发了市场新活力。实现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修复工作全程网办,修复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自贸区内修复当日完成,为服务企业发展增速提效。目前,实现经营异常名录线上线下同时办,共办理各类经营主体移出异常名录(状态)1534条。

完善信用预警机制,建立信用修复“两书同达”。实行“一处罚一告知”,增强信用修复针对性,推动信用修复服务前移,鼓励和引导被处罚对象积极主动开展信用修复,使失信经营主体及时进行信用修复,解除失信约束。

“信用+惩戒”,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开展“瘦身”专项行动。持续加强与人社、税务等部门的协作,通过比对多家监管数据,依法开展全面清理长期不经营的“僵尸企业”,严格按照执法程序进行现场检查、实地核实,建立工作台账并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公告,今年以来清理长期不经营企业221户,有效改善长期不经营企业挤占社会资源、经营主体活跃度不高的影响,着力提高存量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激发企业新活力。

二是深入开展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及时依法公示严重违法失信经营主体信息,通过强力惩戒失信主体,集中曝光典型案例,着力构建“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体系,进一步增强经营主体守法守信意识。截至目前,共公示7户。(孙瑜)

(责任编辑:陆明)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