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冬奥遗产
——雪场服务标准体系助力崇礼“冷资源”变“热经济”
□ 本报记者 何 可
冬日里的“雪国”崇礼,银装素裹,纯洁而壮观。山顶上,滑雪高手们疾驰而下;雪道旁,滑雪爱好者打卡留念,热闹非凡。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塞外小城,到如今世界闻名的滑雪胜地,冬奥会带给崇礼质的飞跃。在这里,雪如意、冬奥村等冬奥元素继续绽放光彩,但还有一项“看不见”的奥运遗产,正更加深刻地改变着这座城市。
冬奥级别的雪场服务
“温度零下8摄氏度,今天两级风。”1月13日7时33分,滑雪圈里的神级“顶门人”黄伟龙又来崇礼打卡了。他操着一口“港普”,对雪场进行天气播报。
“顶门”被认为是滑雪运动的最高礼节,雪友们力争第一个到达山顶去享受最硬、最平整的无痕“面条雪”。黄伟龙就是那个曾经创造过连续打卡800天纪录的“顶门小王子”。
这个曾经热衷于满世界跑的滑雪达人,自从2019年第一次到崇礼体验后,就把这里当成了“大本营”。为什么对崇礼情有独钟?黄伟龙说:“我最初想象中的崇礼雪场没有这么先进和漂亮。来之后才发现,雪场、雪具大厅等,所有的环境都比日本先进。”
“经历了冬奥会的洗礼,我们开了眼界、涨了见识,运行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据云顶滑雪公园副总裁兼山地运行总经理王世同介绍,如今,崇礼雪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都是冬奥级别的,包括对雪质、雪道、塑性的要求,都与世界接轨。
在滑雪爱好者论坛,崇礼雪场的硬件水准和服务质量获得一致认可,大家也在雪季完成了“用脚投票”。从2023年12月开始,周末往返北京和崇礼之间的高铁票一票难求,铁路部门甚至专门增开了滑雪游列车班次;雪场的热门酒店早早售罄,滑雪者甚至需要提前数日甚至数周预订。据崇礼区文旅部门统计,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崇礼雪场人气爆棚,全区共接待游客16.61万人次。
奥运经验“落纸成章”
“从各国元首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都曾到访过崇礼,如果没有一系列软硬件标准作支撑,根本经受不住考验。”王世同说,崇礼将服务冬奥赛事的经验“落纸成章”,编制成标准文本,作为今后管理、运营、执行的依据。“标准”就是冬奥留给“雪国”的重要遗产。
2023年11月,由张家口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张家口市标准化所编制的《张家口市雪场服务标准体系》正式交付雪场。作为全国首个雪场服务标准体系,它的交付使用不仅弥补了国内雪场服务标准化的不足,更为推动冰雪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制雪场服务标准体系的过程,是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服务细节的过程。”张家口市标准化所所长董妍燕说,标准必须符合雪场实际需求,具体到房间清洁、餐具摆放等细节。只有精准,才能起到技术支撑作用。
在全国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标准起草组专家实地走访了张家口市各大雪场,对雪场工程、安全、餐饮服务等各业态领域日常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历时6个月,由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和岗位标准体系为支撑的《雪场服务标准体系》终于编制完成,包括387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68项团体标准,覆盖滑雪场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的服务内容。
“说到标准,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两个日子。”时至今日,王世同仍然清晰地记得,2023年8月11日是第6次也是最后一次标准讨论会,以及最后一次标准培训会的日子10月24日。“这说明标准不是‘闭门造车’,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他说,自己对于政府部门这种科学制定标准的态度,举双手赞成。
1/5的人吃上“冰雪饭”
2023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见证崇礼冬奥“红利”的一年。
“之前受疫情影响,冬奥‘红利’体现得不明显,但在2023年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据太舞度假小镇常务副总裁李永太介绍,不仅是冬春滑雪季,就连夏秋两季,游客也络绎不绝。从5月1日到10月底,他们共接待游客百万人次,这一数据在国内外滑雪场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了解,太舞度假小镇在冬奥会期间承担了酒店住宿保障任务,后奥运时期,继续向“四季运营”发力,成为我国目前最大、最具特色的综合滑雪度假区之一。
“最初我们只是在小山川上建设的一个滑雪场,服务能力和质量跟不上,每个滑雪季接待游客不足万人。经过冬奥期间服务品牌和标准化工作的创建,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度。”李永太说,完备的标准体系和优质服务是冬奥留给崇礼“看不见”的遗产,是源源不断吸引游客的最大法宝。
任鑫是太舞滑雪场的一名滑雪教练,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如今,他全家都在雪场工作——父亲负责索道维护,母亲在餐厅工作,妻子承担接待工作,一家人都吃上了“冰雪饭”。
据统计,崇礼每5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冰雪产业发展让当地人吃上了“冰雪饭”,直接或间接带动3万多人就业。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在标准体系的助力下,崇礼“冷资源”正成为“热经济”。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