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 筑牢硬支撑
江苏淮安市市场监管局园区分局大力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 刘 勇 郑德祺 丰 海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市场监管局园区分局坚持统筹安全和发展,持续用好市场监管工具,走出一条“以安全促发展,以发展保安全”特色路径,助力工业园区向着“打造千亿级产业、争创国家级园区”的目标跨越赶超,夯实了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中的市场监管口碑。
淮安工业园区现有企业近200家,涉及“两危一重”和新能源商用车产业相关企业39家。事实证明,无论是化工产业还是汽车产业,特种设备安全对于企业健康发展、区域经济提升的关系都有着“一失万无”的重要作用。对此,园区分局坚持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为理念,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牛鼻子”,通过专项检查、专题调研、专门会议,梳理园区相关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情况,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协调专业资源,为企业筑牢安全屏障、解决实际困难、助力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分局围绕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专项检查企业119家次,梳理出企业主体责任机制落实、老旧特种设备安全评估、叉车智慧监管平台衔接等领域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累计启动改革3项;邀请有关企业召开特种设备专题会议7次,帮助相关企业绷紧生产安全红线、找准产品提优抓手、探索市场拓展路径。“多亏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将80余台特种设备检验登记时间从30天缩短至4天,助力我们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前不久,淮安比亚迪项目负责人在办理完业务后这样感慨。
在服务企业过程中,该局工作人员发现,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因特种设备更新改造而停产,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不少企业特种设备保养情况良好、安全系数较高,具有延长使用寿命的基础性条件。为此,园区分局积极同江苏省特检院淮安分院对接,在保障特种设备运行安全的基础上,为老旧特种设备装置开展安全评估,“把脉问诊”梳理合格设备、提供保养建议,以最小的产能损失,最大限度为企业更新特种设备争取“窗口期”、为企业升级工艺流程打造“缓冲期”。超设计使用年限特种设备风险管控机制改革是近年来园区分局坚持问题导向、倾力纾困解难、夯实安全屏障、激发工业活力的系列改革举措之一。他们将所有设备根据使用年限、存储介质、风险等级逐一开展技术评估,做到合格的继续使用,风险高的加大检查频次,不合格的责令淘汰,为企业减少了运行成本。与此同时,园区分局还与中国特检院合作,引进特种设备安全“国家队”,运用先进检验检测装备和技术,有效解决了一批基层无法解决的难题,助力工业园区特种设备领域安全发展。
近年来,因为叉车无证驾驶造成的安全事故多发。为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园区分局深化“机改+保险”叉车智慧监管,在辖区全面推进叉车智慧监管系统安装和市场监管平台接入。“安装叉车智慧监管系统并接入市场监管平台后,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实现对叉车使用者的人脸识别、定时抓拍、全程监管,发现无证人员要使用叉车,系统会自动发出声光警报,保障叉车使用者具备相应的操作资质。”园区分局有关负责人说。同时,叉车智慧监管系统还在安全带、限速等方面进行配套设置,全方位夯实叉车安全管理。
在叉车安全监管过程中,园区分局不仅聚焦“物”上的机制兜底,还注重“人”的意识提升。园区分局积极拓展同司法部门的合作,以行刑衔接、警示教育等方式,面向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长期开展“滴灌式”“诫勉性”安全宣传,要求有关企业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扎实做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风险防控。“市场监管局的同志帮我们算清了一笔账,为了图方便、图省事不给叉车装智慧监管系统,无证操作出了事故,损失的就不仅是装系统的那点费用了。”在参加叉车安全约谈后,淮安工业园区某企业负责人说。
抓住安全“牛鼻子”,写好发展“大文章”。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是园区分局服务淮安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持续换位思考、因地制宜调优工具箱的生动缩影。兴安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红兵感慨道:“作为市场监管人,园区分局十几年如一日守好主责、紧扣主线、实事求是服务经济发展,并通过向内厘清政策举措,向外深挖痛点堵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市场监管‘支撑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