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县大力实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工程
抓标准 重引领 强监督 压责任
□ 赵春辉 李江霖 本报记者 徐东周
今年以来,河北省涉县市场监管局大力实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帮扶指导、集中培训、培树典型、严格验收等措施,使全县113家食品小作坊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改造提升取得了显著效果。
标准上规范、源头上把关,明确提升方向。该局通过实地走访、社会调研,参照国家、省、市级相关食品小作坊标准要求,结合全县小作坊的现状、类型及分布情况,制定了《小作坊改造提升标准规范》以及小麦粉、食用油、肉制品、馒头等10种行业类别的小作坊加工规范,对经营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流程、产品质量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小作坊改造提升有规可依。
阶梯式改造、引领式带动,推进全面提升。深入调研摸排,全面掌握小作坊数量、产品种类、环境条件、安全状况等基本信息,建立“一户一档”基础档案,并根据摸排情况建立“一户一策”整治提升方案。对部分基础条件比较好的食品小作坊优先整改提升;对暂未达到提升标准的小作坊明确具体整改时限和标准;对生产管理混乱、拒不改造提升的,坚决予以取缔。同时,精心打造了12家“样板坊”,通过现场观摩、对标对表,激发小作坊蜕变的原动力,引导“样板坊”成功注册了黍谷香、天铁老冯、琉名斋等5件商标,积极打造一批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高的地方特色品牌。
“红黑榜”公示、社会化共治,凝聚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红黑榜”制度作用,定期公布小作坊行业“红黑榜”,倒逼“黑榜”小作坊改善条件、提档升级。该县先后发布“红黑榜”14期,共有44家单位登上“红榜”、44家单位登上“黑榜”,取缔3家“黑榜”小作坊、主动关门小作坊2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打通食品安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上下式宣传、内外式培训,压实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监管工作群等线上宣传和“集中培训+上门宣传”的线下宣传方式,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宣传、培训,为小作坊整治提升提供量化指标。同时,定期组织小作坊开展自查自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实地学习观摩、现场帮扶指导,引导小作坊经营者更加重视依法经营,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经营,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