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更优环境和创新生态
安徽宣城市推行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
□ 王祥云 郑 洋 本报记者 李 辉
今年以来,安徽省宣城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落实知识产权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工作体系,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工作举措,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宣城市知识产权工作成果丰硕。
该市营商环境“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指标二季度居安徽省第一位。截至6月底,该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23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1.1件;拥有有效注册商标3.84万件;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0笔,金额11.1亿元,同比增长484%;获得中国专利奖6项、安徽省专利奖62项。
宣城市发布《宣城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集中公布32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线上线下办理方式和服务主体、驻宣中介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等;全面推行“一窗联办”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变更登记与商标变更登记同步受理,办理时限压缩58%,申请材料压减38%;完成首批13家市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认定工作,实现县区服务网点全覆盖;新增两家注册落户宣城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和4家分所,实现本土专利代理机构零的突破;创新建立宁国市汇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实现窗口化服务模式。
宣城市还开展发明专利倍增行动、领导干部包保重点企业发明专利“清零提升”行动,市县联动创新开展“三长联动、三级联创”,为企业提供优质专利培育服务。上半年,该市共新获授权发明专利322件,同比增长8.8%,认定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9项;推荐38项专利申报安徽省专利奖项目,为历年来推荐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
在促进转化运用方面,宣城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和“知惠行”专项活动,深化银企政对接合作;开展专利导航,完成产业导航分析、12家重点企业微导航分析、专利数据库及平台建设;组织“宁国山核桃”申报2023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推进“旌德小黄牛”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宣纸”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试点。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已有用标产品6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核准使用生产者33家,使用率为85.7%。
为了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宣城市设立仲裁委知识产权审理部,成立15家维权援助工作站,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维权援助工作网络;采用市县联合审理、邀请技术调查官参与等方式推进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工作;在安徽省率先出台《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南京都市圈十城市、一地六县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行政保护协作体系;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知识产权领域“列严”联合机制。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