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地方动态>>

购买家用医疗器械注意啥?江苏扬州启动宣传周给您支招

2021-07-20 15:50:56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保健意识显著增强,对健康产品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其中,家用医疗器械深受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朋友的青睐。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产品中,有的是经过国家注册的医疗器械,有的仅是具有按摩保健功能的普通器材,甚至还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李鬼”。家用医疗器械如何选购?7月16日下午,“2021年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江苏省扬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医疗器械消费使用警示,就如何购买家用医疗器械为百姓支招。

“过去家中常备的医疗器械是纱布、创口贴等,但是现在血压计、体温计、血糖仪、雾化器等家用医疗器械也迅速普及。”市市场监管局药械处处长阚大春表示。

那么,购买家用医疗器械都要注意啥呢?市市场监管局药械处副处长王玉欣从分清“身份”、理性消费、提高维权意识、慎重在网络购买、多看权威网站、不轻信广告宣传、规范使用器械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安全提醒。

“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用创新成果服务于临床患者;以法规规范为准绳,坚持规范治理,全面贯彻落实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安全有效为宗旨,强化风险管控,不断提升上市产品质量保障水平;以能力提升为要务,强化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启动仪式上,两家医疗器械企业代表分别宣读了倡议书和“诚信守法经营,保证质量安全”承诺书;还举行了家庭常用医疗器械集中咨询服务活动。

据悉,今年“医疗器械宣传周”以“安全用械、创新发展”为主题。宣传周期间,市场监管部门将在建党百年医疗器械成果、《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宣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科普宣传四个方面开展宣传。

扬州市还将组织开展“安全用械进社区”、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培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宣传培训、网售医疗器械宣传教育、医疗器械科普知识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安全用械意识,防范医疗器械使用风险,引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宋华介绍,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已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医疗器械科学监管,确保“产”得安全、“管”得严格、“用”得放心。

购买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注意啥?

1、分清“身份”很重要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通俗的讲,这些器械是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合法的医疗器械必须经药品监管部门注册或备案,在其产品外包装上应标明“注册证号”或“备案号”,大家可以到国家药品监管局网站输入注册证号查询产品信息内容。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经过了严格的检验检测和医学临床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而其他类型的普通产品是不具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的,建议大家谨慎购买和使用。

2、理性消费是关键

家用医疗器械,一般通过震动、热、电、磁等物理方式作用于人体,对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或缓解功能。大家在选择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自身身体状况、专业医生建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千万不能轻信经营者宣传或所谓“专家”的忽悠。医疗器械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如果有人告诉您他的产品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那他一定是骗子,您不要犹豫,立即拨打“12345”举报!在使用医疗器械时,要谨遵医嘱,并仔细阅读说明书和标签,特别注意产品标签上的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警示或者提示内容,千万不能盲目使用,以免给您的身体带来伤害!在历年医疗器械专项整治中,全国查获很多理疗床、理疗枕等夸大宣传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宣称能包治百病,再加上他们在宣传产品功效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很多中老年朋友上当受骗,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要根据自身状况理性选购。

3、维权意识要提高

现在不少家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采用“免费体验、自愿购买”营销方式,少数不法分子为追求效益,通过“健康讲座”“现身说法”等方式,夸大医疗器械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忽略产品使用禁忌,一些不良商贩还利用消费者对“获奖”、“专利”知识不了解、迷信权威的心理,虚构一些荣誉自抬身价,或者将一些外观设计专利宣传成医疗器械的专利,对消费者形成误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他们一般将临时免费体验点设在市场出入口、居民小区等区域,活动时间短、流动性大,售后服务无保证;同时,现场推销人员往往没有医学专业背景和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不能正确指导患者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于“体验式销售”医疗器械,您一定要注意查看销售商是否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销售商是否出具生产厂家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材料,证明产品具有合法资质。

4、网络购买要慎重

随着“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加快,医疗器械网络销售日趋活跃,但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器械、虚假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消费者在网上选购医疗器械产品时,要特别留意以下几点:一是查证互联网医疗器械经营者是否依法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二是消费者应查证从事互联网医疗器械经营或提供医疗器械信息服务是否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是否在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注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证书编号;三是医疗器械产品是否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或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四是销售给消费者个人的医疗器械,应当是可以由消费者个人自行使用的,其说明书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相关规定,标注安全使用的特别说明。

5、权威网站多看看

关注国家药品监管局发布的医疗器械风险提示,先后发布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婴儿辐射保暖台、一次性导尿管、角膜塑形镜的使用风险提示,这里面有些是医用耗材,有些是家庭使用的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在购入该类产品时应当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的产品,并验明产品合格证明。有些产品消费者应在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并由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购买,同时应确认所使用产品为经过注册的合法产品。

6、广告宣传勿轻信

医疗器械和普通商品不同,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国家针对医疗器械的广告宣传先后颁布了《广告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医疗器械的广告宣传制定了完备的制度规范。但由于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违规代言等违法广告屡见报端。此类虚假医疗器械广告主有的未经市场监管部门审批或篡改审批内容擅自发布;有的非医疗器械产品冒充医疗器械发布。主要表现形式:一是任意扩大医疗器械产品使用范围;二是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三是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专家、医生、患者、消费者等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四是含有治愈、有效率等内容。

7、器械使用要规范

电子血压计、家用体温计、护腰带、隐形眼镜……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事实上,一些市民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并不规范,比如发烧时用体温计口腔测体温前10分钟还在喝热水;给老年人配助听器随便在网上买;餐前餐后不定期测血糖……这里面存在一些使用方面的误区。第一,购买家用医疗器械时要仔细询问销售人员有关产品的使用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错误使用引发对身体的伤害。必要时,可以要求进行现场使用操作的演示,直到学会为止。第二,认真仔细地研究医疗器械说明书以及操作演示,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来使用家用医疗器械产品。第三,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需要去阅读相关的医学书籍,一些实用的医疗知识对正确使用医疗器械产品也是很有帮助的。(供稿:江苏省扬州市市场监管局)

(责任编辑:郑辉)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大力推进服装产业 ...

  • 2021第二十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 ...

  • 吉利博越PRO

  • 上海天文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安溪畲族乡早熟雪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