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频道!
当前位置> 健康频道>热点新闻>头条> > 央视等媒体关注代餐奶昔 重大信号预示食安战场或在代餐领域打响

央视等媒体关注代餐奶昔 重大信号预示食安战场或在代餐领域打响

2021-08-05 20:58:06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自7月份以来,“代餐食品”行业出现重大信号,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突然集中关注代餐奶昔代餐产品。媒体的关注点集中在代餐食品的功能、代餐食品的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包括芊动、Wonderlab、ffit8等在内的、目前发展势头正猛的各代餐品牌,或面临来自市场、资本及媒体的多重压力。数据表明,目前代餐食品在中国的消费潮或已出现,但同时,代餐行业的乱象在短期内也必须重视。分析人士认为,食品安全的下一个战场,可能在代餐领域打响。

多家媒体质疑代餐奶昔功能

7月20日晚,央视《社会与法》发布一则消息,关键词为“代餐当饭可能致皮肤粗糙掉头发”。100多字的内容,主要对代餐食品的功能表示质疑,并警示代餐可能加入违禁药物。央视《社会与法》栏目以重大时政报道居多,少有对代餐或大健康行业的关注。正因如此,这则新闻引发连锁反应。

随后,潇湘晨报官方发布对网红代餐质疑的文章。文章中主要以专家分析作为依据,对网红代餐的科学规范使用提出质疑并给出科学建议。

之后,又有央视网等媒体转发了一年前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福田区、宝安区、龙岗区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一份《2020年轻食代餐粉比较试验报告》,这份报告挑选了10个热门品牌的代餐食品,从安全指标、营养指标、主观测评和综合评价等四个方面评估打分,并给出“网红”代餐粉营养成分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的结论。

连日来,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齐鲁晚报》《今晚报》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关注代餐奶昔,文章内容皆对代餐奶昔的功能作用及安全性表示质疑,并且提及相关企业的产品测试结果,结合数据展示,对代餐粉的成分、营养、对人体健康影响进行了多方面质疑。

长期关注营养健康行业的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王文医生表示,代餐奶昔作为一种特殊食品,进入市民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政策监管层和媒体没有投入太多关注,行业发展以自律为主,“一些关于代餐奶昔的讨论,大都是以产品主体为体,像这次这么多媒体大规模关注代餐奶昔,一方面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关注,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该引起重视了”。

王文表示,随着市场发展,数据显示中国代餐食品市场已经突破百亿大关,市场将进入到一个升级、规范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不被重视的问题,现在就被放大了。

专业医生质疑代餐奶昔安全性

王文表示,这次在对代餐粉行业的集中报道中,出现多名专业医生的名字。“以前介绍代餐粉产品,对产品的阐述多来自非专业医生,并且介绍多以产品优势为主,少有对产品的直接质疑。”王文医生以《央视新闻》转发的新闻为例,她说,在央视新闻短短几百字的介绍中,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的介绍内容占了近一半。张医生的言论力度很大,他说“代餐肯定不能当饭吃,因为代餐不可能包含到所有的营养物质,长期食用,最大的改变就是皮肤变得粗糙,掉头发。有的代餐可能加入违禁药物,危害更大”。

张的这番言论在业内引起不少讨论。一家经营营养品销售的公司总经理刘女士就表示,公司已经注意到现阶段网络上出现的有关媒体对代餐粉的质疑,公司会密切注意相关动向,以备随时调整。

除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外,在媒体引用的报道中,还有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月欣教授的观点。杨教授表示,代餐食品市场存在产品营养不均衡、配方不科学、质量良莠不齐、使用方法不规范、夸大宣传等问题。

此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黄医生表示,长期使用代餐产品,需要有专业指导,否则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和体重迅速反弹的情况。黄医生强调,不能光听代餐企业的宣传,代餐产品是不适合孕妇、儿童、病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用的,不可代替三餐。

“使用代餐食品,最容易缺乏的就是我们平时没有特别关注到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王文医生十分认同黄医生的观点。

王文分析,专业医师对代餐食品的质疑可能与几起因食用代餐食品带来伤害的事件有关。之前有媒体报道,宁波一名23岁的女孩为减肥吃了半个多月的代餐产品后出现肚胀、肝区疼痛等症状,并且迅速发展为严重肝功能衰竭,最后不得不接受肝移植手术,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才捡回一条命。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目前很多代餐食品都是普通食品,做不到全营养配方,不能代替全日膳食,长期食用,有营养不均衡的风险。”

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沈岩对此事的看法更严肃。沈医生表示,消费者无从得知这些产品添加了哪些成分,有些代餐产品可能违规添加导致腹泻、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如盐酸西布曲明、酚酞、利尿剂甚至毒品安非他命等,如果长期食用,可能会对胃肠道、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副作用。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也曾提示,因从微商购买的代餐粉中含有违禁药品盐酸西布曲明,有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腹胀、肝脏疼痛等不良反应。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月欣教授表示,缺乏代餐食品国家标准,也无代餐食品这一产品分类,这种现状亟须各方共同努力,倒推相关国家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

代餐食品市场缺乏强制性标准

媒体和专业医生主要的质疑点在于,代餐食品违规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药物成分,导致肝脏、肾脏造成重大损害,以实现快速瘦身效果。对此,实际上暴露了政策监管方面的不足。目前国内和国际上对代餐产品都没有出台专门的质量监管措施,部分代餐粉为了达到暂时减重的效果,很有可能加入了违禁药物,对人的健康危害更大。

王文医生透露,代餐粉市场仅有2019年11月22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可作参考,并没有强制标准。“团体标准只是营养学会给出的指导意见,并非强制性标准。”王文解释道,“正是因为没有强制性标准来规范,在商家的宣传中,消费者很难对代餐粉进行辨别和维权。现在部分商家在宣传中宣称其有某种保健功能或有一些医疗用途,就涉及违法。”王文介绍,中国代餐行业起步于2010年左右,到2015年相关企业在微信小范围售卖产品开始,代餐行业初具规模,但代餐产品在功能、形态等方面还比较单一。之后几年,代餐行业突出减肥功能,品牌陆续涌现。2019年是代餐行业爆发之年。

从事过代餐产品销售的刘女士介绍,以芊动为代表的代餐奶昔产品是新概念的代表,这些产品宣称通过低升糖物料、阻断碳水吸收的功能原料, 干扰糖代谢的物料,切断身体中碳水的供给,让身体处于断糖状态;补充胶原蛋白修复糖损伤。“这已经是接近医学级别的产品说明了,目前部分代餐奶昔产品品牌方在概念提取上很花心思,游走在医学与食品之间,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给消费者洗脑。”

王文说:“芊动产品的相关介绍中宣称‘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减肥瘦身的作用,代餐奶昔减肥主要可以加快肠道内的蠕动,可以减少人体内脂肪的堆积’,这些在医学领域暂时还没有得到证明。”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国内代餐行业百亿市场规模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比如营养成分单一、营养成分标注不明等等。“代餐奶昔未明确标注产品含有多少种营养素及每种营养素的含量,消费者无法从中获知产品的具体营养成分。却对外宣称可以代任何一餐,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王文表示。

上述专家中不止一位提到,市场上部分代餐产品没有标注成分,没有标明出产地,也没有经过规范的临床验证,是“三无产品”。“这是目前整个代餐行业的痛点。没有约束,对消费者来说,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朱丹蓬认为,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权威性行业标准,是国内代餐行业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代餐食品进入一个成长期阶段,规范化问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这是行业需要,也是对消费者负责。只有规范化,才能让整个行业进入专业化、品牌化阶段。

事实上,完善代餐类产品质量标准也是消费者极为看重的地方。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超6成受访用户认为代餐行业需要完善代餐类产品质量标准,并加强对线上代餐食品经营的准入审核监管,此外提高代餐消费者对产品真伪的辨别能力以及监管机构及时曝光行业骗局也尤为重要。

食安下一个战场可能在代餐领域打响

制定行业标准,是代餐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代餐行业对此十分期待。上述从事代餐行业经营的刘女士就表示过,部分网红代餐品牌靠营销概念吸引消费者,短期内能获得一些销量,但因为不规范,其实是很难发展下去的。

包括刘女士在内的经销商,除了政策监管能跟上之外,其实更希望头部企业以身作则,带领整个行业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刘女士为中国质量新闻网举例说,某营养代餐食品品牌,宣称的“健康瘦身”功效,从配料来看,就是普通代餐食品,品牌方却强调其具有瘦身功效,有误导消费者、夸大宣传的嫌疑。

包括芊动产品,一款代餐奶昔宣传中出现“可以加快肠道内的蠕动,可以减少人体内脂肪的堆积,从而可以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以及在号称一根蛋白棒一年卖1亿的代餐新品牌ffit8的品牌表述中,称ffit8蛋白棒定制研发了WPI分离乳清蛋白。WPI分离乳清蛋白分子更小、人体吸收更快速,并且剔除了绝大部分乳糖,在王文医生看来,这些句子是偏医学级的描述,并未得到权威认定。

刘女士认为,因为政策监管不规范,这些有问题的表述就会误导消费者,并且大家比着做营销、做宣传,进入一个恶性竞争环境,“长期来看,对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一点,经销商们都很清楚”。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保健食品的相关规定显示,具有“减肥”功效的食品一律归为“保健食品”。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但宣传“减肥”功效的代餐食品并非只有WonderLab一家,薄荷健康的“全餐21天代餐”也出现过与减重相关的表述。“正是因为缺乏行业标准,代餐产品在生产时只需要达到食品安全标准即可,而针对产品的减肥等功效并没有明确的数据标准,部分产品存在配方不科学,以及在宣传中夸大功效的问题。”王文表示。

在电商平台上,除了代餐奶昔外,还有代餐酵素、代餐饼干等多个种类的代餐食品,这些产品都以宣传低卡、无糖、粗粮、低脂肪为主。除夸大宣传之外,这些产品遭质疑的还有虚标营养成分、以“全麦”“无糖”“低脂低卡”的噱头欺骗消费者等情况。

中国注册营养师王文在接受中国质量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代餐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从数据可以看到,代餐食品的消费潮可能出现,但正是因为这样,代餐行业的乱象也必须重视起来,她认为,食品安全的下一个战场,可能在代餐领域打响。

(责任编辑: 郑辉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