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 莹
凌晨1时,当北京城还在沉睡,首农食品集团(以下简称“首农”)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二商肉食集团通州公司已灯火通明。发货站台处,一排排冷藏车正在排队装货,准备将“大红门”冷鲜肉送往各个销售网点。清晨5时,位于河北滦平的华都食品公司屠宰车间的自动化流水线上,经过严格检疫的白羽肉鸡正被分解成不同部位,工人们动作娴熟地将产品装箱送入冷藏库保鲜。这批产品中午就能出现在物美超市的货架。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首农京津冀等地多个生产基地同步上演。
作为北京市属大型国有食品企业,首农构建了从育种研发、畜禽养殖到精深加工、冷链配送的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该公司年屠宰加工生猪超1000万头,牛羊55万头,肉鸡3600万只,北京鸭600余万只,牢牢守护着首都市民的“肉案子”。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首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目标指引下,首农旗下大红门、月盛斋、华都食品、金星鸭业等品牌持续创新,既守护着传统风味,又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作为北京市场占有率超40%的猪肉品牌,“大红门”的底气来自从养殖、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把控。在河北衡水安平养殖基地,每头生猪耳朵上都戴着电子耳标。“从出生到出栏,所有防疫、饲喂信息都记录在系统里。”技术员小李介绍说。2024年,首农投入1.2亿元对承德二商大红门公司生猪屠宰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华北首条二氧化碳致昏屠宰线投入使用,使猪肉品质显著提升。
首农旗下二商肉食集团有一整套包含60多项制度的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标准体系。比如,《生猪、牛羊进场检查登记和记录制度》,由驻厂官方兽医对原料进行检疫,并实施激光灼刻追溯码技术,确保每头白条猪及分割品正可追、反可溯。目前,该集团已在全国布局7个生猪养殖基地,存栏生猪35.21万头,为保障首都“肉案子”提供了坚实基础。
清晨6时,月盛斋第七代传人马强就开始准备当天的老汤。在北京陶然亭旗舰店后厨,他小心地从青花瓷缸中舀出传承百年的老汤。“这缸老汤始于1775年,酱烧技艺已经传承了250年。”他说。
这种坚守与创新在月盛斋身上完美融合。“十四五”期间,月盛斋在全国布局,先后在上海、武汉、广州建立加工基地。2024年,企业在赤峰投资建成精深加工基地,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备相结合,推出了低脂即食牛肉、牛肉干等系列休闲食品,成为健身人群的新宠。月盛斋公司聚焦百姓需求,推陈出新,持续为商超渠道提供具有高质量和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
在首农华都食品的孵化车间里,刚出壳的小鸡正接受“鸡生”第一次体检。“我们通过AI图像识别复选剔除弱雏,确保每只鸡苗都健康强壮。”技术员小张介绍说,这种科技赋能贯穿养殖全过程,智能环控系统保持舍内恒温恒湿,无抗饲料配方提升免疫力,到出栏时成活率达98%。
金星鸭业的故事同样精彩。“经过几十年的科研攻关,南口育种中心育种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中心研发部经理杨方喜说,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北京鸭表型—基因型数据库,首次系统性获得了影响北京鸭多个指标的数百个分子标记,构建了全球第一个北京鸭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
金星鸭业先后自主培育了“南口1号”北京鸭配套系、京典北京鸭配套系,均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每年可向市场提供50万至100万只父母代种鸭,占全国中高端烤炙鸭市场的90%以上。
在养殖环节,金星鸭业不仅传承了千年历史的北京鸭填饲技艺,还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工艺水平。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4代智能填鸭设备,使填饲过程更加精准高效;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确保鸭群生活在洁净、舒适、宽敞的环境中,打造健康生态的养殖体系。
基于更先进的育种手段和填饲工艺,人们吃上了更鲜美的北京烤鸭——皮脂率40%以上,胸肌含肌纤维直径22.7微米,脂肪在肌肉束和肌肉纤维间分布均匀,烤出的鸭子表皮酥脆、肉质鲜嫩、味道自然清香。
首农作为“首都食品提供服务保障重要载体、首都食品安全行业表率、首都食品产业发展核心主体”,多次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食品供应保障任务,被形象地称为首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肉案子”。
“这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首农相关负责人表示。猪肉从河北基地到北京超市,全程冷链不超过6小时;鸡肉“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鸡肉原料安全,每个环节可追溯;鸭肉产品首创“一鸭一码”系统,扫描二维码可查询完整生长档案。
首农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智能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应急响应机制,将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贯穿于每个环节。同时,集团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回收包装材料,构建绿色供应链。
从京郊养殖场到百姓餐桌,首农用全产业链布局诠释着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在这里,传统与创新交融,安全与美味并存,共同守护着千家万户的“肉案子”。正如集团党委书记薛刚所言:“让老百姓吃得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