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7月和8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显示不合格项目主要为两类问题

2025-09-02 15:01:37 中国质量报

热点食品抽检盘点

本期话题:食用农产品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7月和8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显示

不合格项目主要为两类问题

□ 本报记者 何 可 实习记者 蒋函玉

为保障市场在售食用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近年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持续将食用农产品作为监督抽检的重点之一。今年7月和8月,该局共开展4期涉及食用农产品的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

在7月和8月的历次抽检中,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农兽药残留问题,如噻虫嗪、噻虫胺、灭蝇胺、吡虫啉、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等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如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不合格食用农产品涉及企业主要分布在盘锦、抚顺、鞍山、丹东、本溪等地。目前,该局已要求相关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进一步督促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从抽检具体情况来看,在辽宁省市场监管局7月18日发布的第1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中,共抽检8大类食品920批次食品,检出11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4批次为食用农产品:盘锦市兴隆台区香橙源生鲜超市销售的龙眼,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丹东市元宝区捷皓生鲜超市销售的螺丝椒(辣椒),噻虫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黑山县张艳水产品摊床销售的大泥鳅鱼,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盘锦市双台子区新发地生鲜超市销售的铁杆山药,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8月6日,在该局发布的第2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中,共抽检8大类食品918批次食品,检出12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3批次为食用农产品:盘锦市双台子区海隆旺生鲜超市销售的山药,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抚顺市顺城区红贵蔬菜批发商行销售的大葱,噻虫嗪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乐佳百生活购物超市(个体工商户)销售的小白菜,氧乐果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8月22日,在该局发布的第3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中,共抽检8大类食品925批次食品,检出11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4批次为食用农产品:鞍山市铁东区小眉家生鲜果蔬店(个体工商户)销售的姜,噻虫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盘锦市大洼区东哥香橙源生鲜食品超市销售的龙眼,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抚顺市顺城区红贵蔬菜批发商行销售的芹菜,氧乐果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本溪市桓仁东北小伙土特产店销售的新鲜豇豆,灭蝇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8月27日,在该局发布的第4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中,共抽检9大类食品906批次食品,检出12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4批次为食用农产品:盘锦市双台子区香橙源生鲜食品超市销售的铁杆山药,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抚顺市顺城区红贵蔬菜批发商行销售的油菜(普通白菜),吡虫啉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辽阳市白塔区东晟蔬菜批发部销售的韭菜,腐霉利、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鞍山市铁东区顺合生鲜蔬果超市(个体工商户)销售的韭菜,毒死蜱、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相关链接

灭蝇胺是一种具有触杀功能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干扰蜕皮和蛹化,对美洲斑潜蝇等有较好防效。长期食用灭蝇胺残留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灭蝇胺在豇豆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均为0.5mg/kg。蔬菜中灭蝇胺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种植者为保证豇豆收成和良好卖相,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种合成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杀虫谱广,击倒迅速,持效期长,植物对它有良好的耐药性。可防治棉铃象甲、棉铃虫、玉米螟、棉叶螨、蔬菜黄条跳甲、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马铃薯长管蚜、马铃薯甲虫等,对蚊、蝇、蟑螂等卫生害虫也有效。主要通过农药喷洒进入环境中,工厂生产及运输储存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氯氟氰菊酯属于神经毒农药,具备触杀和胃毒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韭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5mg/kg。

噻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姜蛆等有较好防效。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胺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蔬菜中噻虫胺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种植者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来源: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网站)

(责任编辑:凌云)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