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9月1日,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一场历史性变革——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这项关乎全国数亿辆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直指火灾风险与非法改装两大安全痛点。一方面,新国标强化了对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限制塑料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易燃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电池组、控制器和限速器采用“三位一体”的防篡改设计,从根本上杜绝改装可能。
(证券日报9月1日)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大国,伴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违规篡改现象普遍、存在安全风险等。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电动自行车起火引发火灾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的事件。尽管有关部门已明文规定,高层建筑内不得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但仍有不少车主选择违规“推车入户”,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3.5亿辆,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所以容易起火引发火灾,主要跟车辆的电池、电路电控、充电方式等有关。市面上正牌电池一般都有安全保障,但如果电池遭遇到外力撞击或被自行改装,其外观出现变形、漏液等情况,就容易发生起火甚至爆炸。因此,消费者要经常留意电池使用情况,及时更换异常电池。同时,电动自行车使用年限过长,电路会老化,保护机制也可能会失效,容易出现故障,导致电池短路,引发火灾。
新国标与原标准相比,做出多方面改进和提升,如将铅蓄电池车型的整车重量限值由55kg放宽至63kg,提升实用性,允许生产企业根据车型设计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车型选择;从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3个方面完善防篡改要求,确保实现充电器、蓄电池、控制器之间的互认协同;推行“一车一池一充一码”,不给非法篡改留空间。
新国标明确了准入门槛和质量标准,有望将问题电池逐离市场,从源头上降低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的概率。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相关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把好原料进厂关、产品出厂关。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