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 胡立彪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11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突破4亿吨,同比增长6.5%,回收总额1.34亿元,同比增长2.8%。在政策引领和技术创新双重驱动下,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日渐完善,行业日益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废弃物是在经济社会系统不同环节被弃置的物质或物品,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原有使用价值,但仍具有资源属性。在技术、经济、环境可行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利用起来,废弃物就会变废为宝,成为资源。例如,一辆报废的小型汽车拆解后,可分解出约36千克橡胶、70千克塑料、740千克废铁、100千克铝;1吨废旧手机可提炼出0.4千克黄金、2.3千克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循环利用,相当于开启“第二矿山”,可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减轻矿产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废弃物循环利用还可以实现多维度降碳。再生利用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开采、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据测算,通过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我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亿吨以上。预计到2025年底,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超过30%,到2030年将超过35%。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从传统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到退役新能源组件等新兴废弃物循环利用;从物资回收利用,到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从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到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实践深入推进,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效。2024年,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5%,资源循环利用企业超过10万家,带动超过3000万人就业。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仍面临一些问题。现阶段我国废弃物回收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中,且覆盖率较低、缺少配套分拣加工设备、运输储存不便等问题突出。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受技术、成本等多因素影响,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发,粗放拆解、处置混乱、二次污染等现象屡见不鲜;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规范化水平较低。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标准体系有待完善,标准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细分领域标准不足。财税支持、反向开票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各地执行效果也存在差异。
当前,全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气候变化挑战加剧,废弃物循环利用已成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因此,要以“双碳”目标为锚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充分挖掘“第二矿山”资源潜力。
废弃物循环利用,首先要收得回来。要加强工业废弃物精细管理,完善台账制度,推进分类收存,全面摸排历史遗留堆存场;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回收网络作用;推进社会源废弃物分类回收,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施家电和电子产品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等。
废弃物循环利用,还要利用得好。要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引导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和规范化,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推进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针对再生利用行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制约、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弱等问题,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研究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机制覆盖范围等。
废弃物循环利用,既要让行业企业做大做强,也要加强规范管理。要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改造升级既有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培育行业骨干企业,支持布局一批重点项目,“走出去”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国有企业发挥骨干和表率作用。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引导行业企业规范发展,强化信息化监管,加强回收行业管理,依法打击回收和二手商品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