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特色旅游列车串联洛阳、安阳、三门峡等地核心景区,陪伴游客探寻中原文化;熊猫主题旅游列车按照星级宾馆“黄金管家”服务模式配有“熊猫管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好客山东·齐鲁1号列车用一张车票将沿线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民宿连接起来,带领游客领略齐鲁风韵……近期,旅游列车密集开行,吸引众多游客。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组织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运送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今年暑运以来,全国铁路已累计开行旅游列车500余列,同比增长30%以上。
旅游列车何以受到青睐?游客旅游偏好变化是重要驱动力。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逐渐升级,“特色游”“深度游”“个性游”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选择舟车劳顿、频繁更换酒店的传统旅游模式,而是渴望在出行中获得更悠闲、更省心的体验。旅游列车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求——其车厢一般采用一铺到底、往返同铺模式,旅客无须换乘和搬运行李,列车本身成了舒适便利的“移动宾馆”。而且,旅游列车大都“车随人走、昼游夜行”,路线灵活串联景点,将“路程”变为“旅程”,让“在路上”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具有吸引力。
旅游列车的魅力不只在于它是舒适的乘坐工具,更在于它是文化的移动载体。戏曲主题专列上,豫剧表演、戏迷擂台赛轮番上演,车厢化身“一路有戏”的戏台;红色研学旅游列车上,诗词展示墙、阳光书社和互动教室成了沉浸式学习空间;贵州苗乡侗寨“村火车”上,“乡村市集”人气兴旺、非遗展陈琳琅满目、民族歌舞引人入胜……这种“铁路+文旅”的深度融合,既丰富了旅途生活,也让地方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使旅程本身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本地与远方的纽带。
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列车的吸引力。银发列车、球迷专列等针对特定群体设计,为拥有共同兴趣的旅客提供了社交平台,进一步增强出行体验的愉悦感。以银发列车为例。“游学养”银发专列Y482/3次配备医疗护理站、适老化扶手和紧急呼叫系统,让老年旅客占比70%的青藏专列成为“移动疗养院”;南方列车·潇湘号专为中老年群体设计,采用“酒店管家+金牌导游”模式,医疗小组全程跟随,配备恒温淋浴、非遗主题包厢和24小时古城通行手环,将旅行舒适度提升至星级酒店标准。这种全链条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换乘不便的实际困难,更创造了独特的社交场景,让旅途不再是孤独跋涉,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旅程。
旅游列车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拉动旅游消费增长的同时,还带动旅游线路周边和目的地经济发展。旅游列车宛如“流动的引擎”,将大批游客输送到各地。以青藏铁路为例,它带动林芝布久乡发展“桃花经济”,货场货运量3年增长3倍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九成员工来自本地。旅游列车具有“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乘数效应,在盘活闲置铁路资源的同时,更打通了偏远地区的发展脉络。旅游列车所到之处,酒店、餐饮、购物等行业随之火热,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文旅消费市场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当然,旅游列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丰富场景、提升旅游品质,如何优化线路、厚植文化底色,如何拓展客源、吸引更多受众,如何合理定价、实现可持续运营等。正如“银发列车”通过适老化改造打开市场,“村火车”以非遗市集激活乡村活力,创新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当铁路部门尝试将老字号产品、地方戏曲搬上列车,当“普惠型+品质型”产品体系逐步建立,旅游列车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旅游列车火起来并非偶然,它既是铁路部门发挥基础设施优势、服务民生需求的体现,也是我国经济具有强劲内生动力、韧性和潜力的生动注脚。当铁轨延伸至更多角落,当旅游列车的服务更贴近人心,它必将成为激活区域经济、丰富消费场景的重要支点。列车驶过的不仅是距离,更是文明的轨迹。这种轨迹,终将引领我们抵达更美好的诗与远方。
【大力提振消费·焦点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