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在雄安,看见未来之城——中外媒体走进雄安新区感受高质量建设发展澎湃脉动

2025-09-02 14:46:25 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张文礼

“雄安印象”展馆中,是对城市发展定位和脉络的梳理;未来城市场景汇科创园里,是创新和智能技术的生动展示;金湖公园的满目皆绿下,是绿色生态和谐之美的生动呈现……

8月30日,中国质量报记者跟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以下简称“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组织的集体采访活动,走进雄安新区,实地感受这座未来之城高标准建设的活力、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16个字,在雄安新区随处可见。

2018年4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出批复,开篇即强调要“创造‘雄安质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如今,这座从“一张白纸”上崛起、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正以创新为笔、绿色为墨、智能为纸,绘就令人瞩目的发展新画卷。

绿色: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

走进雄安新区,随意漫步,都像是走进了森林绿地。这抹令人心醉的绿意,源于雄安新区建设伊始就锚定的“先植绿、后建城”理念。

从2017年11月13日栽下第一棵苗木开始,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便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千年秀林”如今已成为环绕新区的“翡翠项链”,为这座未来之城涵养出一片广袤的“城市之肺”。

金湖公园便是雄安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公园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合理规划绿地、水系等,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收集、净化与利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城市内涝风险。

如今,“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的生态愿景正在雄安新区逐步成为现实。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了解城市规划,可以解读一座城市的密码。走进“雄安印象”展馆,一座“雄安三座城”的模型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这一模型以立体沙盘形式呈现雄安“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立体空间格局,让人们对未来世界的雏形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地上是物理空间城市,地下涵盖智慧物流、立体交通、综合管廊等系统,云端则构建起“数字孪生城市”。据讲解人员介绍,雄安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将水、电、气、暖、网等市政管线集纳管理,不仅破解了传统城市的“蜘蛛网”“马路拉链”等城市治理难题,也实现了一体化智慧运维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而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科创园,创新的气息更加浓郁。智慧农业、空天信息、绿色低碳等11个体验区,共展示100多个未来场景以及500项先进技术装备。在智慧农业体验区,重达10余吨的无人拖拉机与仅拇指大小的智能农业芯片同场展示,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农业创新的无限可能。

在这里,智能化激发的不仅是超前的理念,更是融入城市发展内核的驱动力。

智能:塑造未来新范式

实时监控能耗数据,远程调节照明空调;智慧灌溉系统自动优化绿植养护,停车位引导与访客管理实现无纸化;绿色三星建筑标准,让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是雄安新区首个搬迁投运的市场化疏解项目,以“创新、生态、智慧、低碳”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筑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循环与智能管理的多维创新,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示范样板。

在产业园里,传统建筑布局被打破,667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与中央绿谷景观融合,绿化面积占总用地的21.6%,犹如给建筑披上“生态外衣”,可有效降低制冷采暖能耗。从设计到施工,低碳理念贯穿建设全周期。

而在雄安新区的马路上,越来越多的智能灯杆让传统的“车等灯”转变为“灯看车”,实现道路通行流量有效提升。如今,越来越多“聪明的车”行驶在雄安“智慧的路”上。

登上雄安新区东西轴线指挥调度中心的观景平台,雄安城际站枢纽、京雄快线航站楼站等重点项目加速建设的景象尽收眼底。“钢铁森林”的背后,同样是绿色、低碳、智能的集中呈现……据雄商发展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雄安航站楼建造标准、设计方案、施工实施、运营管理全过程,该航站楼也是已获认证的全国首例净零碳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建筑。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雄安新区正以创新、绿色、智能为引领,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雄安,看到未来。在雄安,未来已来。

(责任编辑:凌云)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