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 嘉)8月22日,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成功登记6件数据知识产权,成为贵州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案例,这一创新实践为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数字新动能。
贵州省是多民族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也面临该领域数据孤岛、运营能力弱、保护手段单一等问题。今年以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领域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方案要求,贵州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赴贵阳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地,深入20余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博物馆、高校、协会、龙头企业等,以“非遗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为切入点开展调研和入企服务,努力探索“传统纹样数据库+确权登记+交易流通”的闭环体系。
据了解,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基于数十载苗绣产业发展经验,成功开发“古苗疆”手机App,其中,包括素材库、成品库、绣片库,可实现纹样绣片线上展示、线上接单、订单状态查询等。此次登记的数据知识产权涵盖植物类、人物类、动物类、抽象图类等纹样类别,包含线稿图、彩色图、成品图等多形态数据纹样数据集。
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能有效防止企业二创非遗纹样被违规商用,为企业纹样交易流通提供可追溯保护依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向“可交易资产”转型。
据介绍,下一步,该局将联合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局,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