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碉堡晾房”走上“世界餐桌”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疆吐鲁番葡萄的甜蜜旅程
□ 彭建宇 王 州
本报记者 刘松瑶
“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有点儿像碉堡。晾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有许多木架子。人们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晾成葡萄干。”这是小学课文《葡萄沟》对维吾尔族老乡制作葡萄干过程的介绍。
晾房这一新疆吐鲁番盆地特色建筑的建造技艺可追溯至汉代,两千多年来,在位于吐鲁番市的火焰山脚下,这些会呼吸的房子静静见证着沃土与焚风郑重履行大自然缔结下的永恒契约。葡萄如期送入,葡萄干按时产出,历经时光沉淀的甜蜜从此处启程,走出山川,走向五湖四海。
日照充足、降雨稀少、温差极大、大风频繁……吐鲁番市有“火洲”“风库”之称。当地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多达100天以上,夏季极端高温可至49.6℃,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极端气候特征,反而造就出有益于种植优质葡萄、晾晒天然果干的天赐佳境。
吐鲁番葡萄含糖量高,被誉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当地有超过550种优良葡萄品种,如无核白、马奶子、玫瑰红等,这些品种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为吐鲁番葡萄的丰收和独特口感提供了有力保障。凭借优良品质,吐鲁番葡萄和吐鲁番葡萄干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时下又值葡萄采收季,吐鲁番市4.2万多公顷的种植基地内葡萄架已满挂丰硕果实。葡萄种植户手持摘果剪刀,俯身往来藤下,塑料提筐一会儿就填得满满当当。不远处,一座座土黄色晾房静卧坡上,不出多日,这些山间“绿珍珠”便会成为“新住户”,在里面完成从一种地理标志产品到另一种地理标志产品的身份转变。
山上有晾房,山下有工厂。不同于单纯依靠晾房晾晒葡萄干的传统办法,近年来,吐鲁番市建起很多现代化葡萄干加工厂,在葡萄加工领域迈出了现代化步伐。这些工厂的年加工产能可达22万吨左右,其中包括粗加工14万吨左右,精加工8万吨左右。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葡萄干的价值空间不断提升,精品小袋装、罐装、盒装、混装等包装产品销量可观。从鲜果到干果,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让葡萄从农产品华丽转身为工业产品,也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葡萄产业链价值提升为吐鲁番市带来了可观红利,在此基础上,该市将目光聚焦于葡萄干加工生产质量,开启了产业经济水平整体提升的新征程。据了解,吐鲁番市高度重视葡萄干加工生产质量,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等,着力抓培育、强宣传、建示范、树品牌,吐鲁番葡萄的产业经济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目前,国家葡萄及葡萄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新疆)可完成覆盖六大类28个产品的459项参数检测,为地理标志产品筑起一道科学防线。从土壤成分到糖分含量,从农残检测到加工标准,每一项数据都为产品品质把控提供了精准依据,让地理标志的品质承诺有据可依。
吐鲁番市还在标准规范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该市已制定并发布葡萄产业相关标准60余项。2024年12月,吐鲁番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黄色葡萄干制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对黄色葡萄干的干燥设施、制干过程等进行了规范。该局还修订出台《吐鲁番市葡萄干质量管理条例》,指导企业严格遵循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和质量管控,引导、鼓励企业推进地理标志标准化生产与有机绿色相结合。
为了让更多从业者懂标准、用标志、护品牌,吐鲁番市与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度合作,通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无论是扎根田间地头、专注于葡萄种植的种植户,还是身处车间厂房、致力于葡萄产品加工与经营的企业主,这些葡萄产业关键角色对地理标志的认知程度正在逐步加深。认知水平提升了,使用地理标志的积极性增强了,“人人自觉守护品牌、品牌广泛惠及人人”的良性发展生态也逐渐形成了。
品牌名声越来越响,销路日渐平坦宽广。去年,在全国林果价格下行的大环境下,吐鲁番葡萄逆势而上销售48.86万吨、销售额19.53亿元,葡萄干销售19.59万吨、销售额23.23亿元,形成“干鲜双增”的良性循环。吐鲁番葡萄干还入选了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目前已远销至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以地理标志为产业芯片,以质量标准为通行护照,一粒粒葡萄干走出“碉堡晾房”,穿越戈壁风沙,跨过山海阻隔,走上“世界餐桌”。古老的智慧密码在现代产业链中得以破解重构,优质的果蔬产品化作连接东西方的味蕾纽带,如今,这片热土孕育出的每一份甘甜都能骄傲地宣告:我来自吐鲁番,我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