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10起2025“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其中3起有关“幽灵外卖”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些案例中,有的商家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却利用同一线下门店在平台开设多个线上经营主体;有的伪造许可资质,虚构实体信息,伪装成“连锁”经营。
近年来,外卖已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成为民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外卖用户已经突破6亿人,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然而,随着外卖市场快速增长,一种名为“幽灵外卖”的灰色业态也活跃起来。“幽灵外卖”商户往往不设堂食,也并不真实存在于证照注册地,而是借助外卖平台的低门槛和线上化运营“钻空子”。这类店铺大都卫生条件很差,食材来源不明,加工流程不规范。它们的存在不仅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扰乱正常的外卖餐饮市场秩序。
“幽灵外卖”并非现在才有的现象。早在2016年,媒体曾曝光外卖平台存在“阴阳地址”“盗证套证”“僵尸复活”等问题。餐饮行业人士披露,外卖市场有一些“中介”,专门替人代开线上店铺。这些“幽灵外卖”通过付费推广(购买广告位)的方式进入平台搜索显示前排,成为“热门店铺”,误导消费者下单。此后,关于“幽灵外卖”的报道不断在各类媒体出现,“幽灵外卖”成为长期困扰外卖行业发展的顽疾。
“幽灵外卖”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欺诈,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而且,对于其他正规商家而言,这也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正常经营秩序。《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主体业态、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应当在自己的加工操作区内加工食品,不得将订单委托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制作。“幽灵外卖”行为违反了上述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和正规商家的合法权益,保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加大对外卖市场的监管力度,重拳治理“幽灵外卖”乱象,取得一定成效。但“幽灵外卖”并未根绝,每次整治过后还会死灰复燃。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运营成本远低于正规商户:无需店面租金、无需合法执照,甚至无需合格厨师,只需借用他人资质,就能通过平台获取稳定的订单。“幽灵外卖”也因此成为部分资本青睐的“低成本创业”工具,在全国各地悄然蔓延。
无资质的“幽灵外卖”店铺能够通过平台获取订单,暴露出外卖平台存在管理失责问题。有的外卖平台在商家入驻时,未能严格执行审核程序,导致一些证照不全、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商家混入平台。有的外卖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持,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部分平台甚至为了追求用户数量和交易量,对商家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纵容包庇。另外,外卖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对监管部门监管执法构成巨大挑战。不少地方的监管部门面临监管资源不足、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
基于此,要治理外卖市场乱象,让“幽灵外卖”无所遁形,需要多方协作,形成整治合力。第一要务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结合外卖行业的新特点、新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明确商家、外卖平台和监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监管执法。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加大对“幽灵外卖”的查处力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平台方面要主动落实主体责任,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入驻审核流程,设立动态复核系统,拓展公众投诉反馈入口;加强技术监控,借助AI算法等技术手段识别照片雷同、地址重复、异常销售等蛛丝马迹,提前预警“幽灵外卖”行为。消费者应增强风险意识,订餐时要认真查看平台展示的商户许可证、后厨照片、地理位置等信息,优先选择“品牌认证”“明厨亮灶”类店铺。如发现疑似“幽灵外卖”行为,要向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举报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