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利润集体滑坡
□ 本报记者 岳 倩
近期,各大跨国车企相继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或今年二季度业绩报告。从数据上看,业绩下滑是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呈现出的普遍现象,车企普遍面临利润压力。
德系车企跌幅显著。大众汽车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约33%;梅赛德斯-奔驰第二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68.7%,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55.8%;宝马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29%。日韩车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丰田汽车2025财年第一财季(4—6月),净利润同比下降37%;本田汽车今年第一财季净利润同比下滑50.2%;马自达今年第一财季经营业绩全面下滑,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盈利转为亏损;现代与起亚尽管第二季度营收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同比分别下跌22%和24%。美系车企也未能独善其身。特斯拉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12%和16%;通用汽车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5.4%。
关税被认为是今年上半年跨国车企利润下降的重要因素。自4月美国政府将汽车进口关税大幅提高至25%以来,高额关税给跨国车企带来沉重负担,甚至一度导致奥迪、捷豹路虎等品牌暂停向美国市场交付汽车。奥迪官方称,受到美国对从欧盟进口汽车加征关税影响及企业转型成本增加,公司损失超6亿欧元。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称,马自达在美销量主要依赖对美出口,因此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巨大,这成为其亏损的最重要原因。
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是导致跨国车企利润集体大跌的另一重要原因。当前,跨国车企一半以上的汽车销量集中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短期内依然靠燃油车赚取高额利润。而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电动化和智能化产业变革最快、价格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跨国车企的转型压力感受会更强烈。比如,在BBA(德国奔驰、宝马、奥迪)的财报中,对于中国市场都采用了“市场竞争激烈”或“市场形势依然不稳定”的说法。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在30万元至50万元价格区间产品的强势崛起,对BBA的入门车型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双重挑战,跨国车企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应对美国关税方面,BBA集体决定在美国增加生产基地。同时,在燃油车市场增长触顶的背景下,电动化成为了不少跨国车企突围的关键。不少跨国车企将中国市场作为“出口基地”或是电动化技术研发阵地,并加大投入。比如,大众汽车正加速推进“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根据大众汽车与中国一汽签署的技术合作升级协议,双方计划从2026年开始,为中国市场推出超过11款全新车型。今年7月,宝马中国宣布与Momenta(魔门塔)达成合作,双方将聚焦智能驾驶辅助,打造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虽然跨国车企在中国采取了较为激进的电动化策略,但从全球市场来看,为了靠燃油车稳住中国以外的市场,车企近期对电动化策略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大多采取的是“油电并行”的发展策略。如何做好在不同市场之间的平衡,穿越周期获得可持续发展,正考验着跨国车企领导者的眼光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