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车企健康发展当告别“政策依赖”

2025-08-27 13:22:19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期,全国多地汽车补贴政策出现暂停与重启的动态调整,引发广泛关注。

7月以来,贵州、湖南、河南、安徽、青海等多地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纷纷按下暂停键。进入8月,不少地方又重启补贴政策,但改变了补贴方式。如重庆追加安排3亿元预算资金用于今年三季度汽车置换更新补贴,采取分月投放方式执行,且实行“总额控制、先报先得、用完即止”的申报原则。河北、云南等地推出汽车补贴限量“抢券”模式。

据了解,为了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1月和4月,财政部已分两批累计预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20亿元。从汽车市场看,上半年,以旧换新补贴申领进度超预期,因此,下半年各地开始调控补贴发放进度。

什么是“超预期”?直白地说就是补贴发放太快了。今年以来,因各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及扩围实施补贴政策,消费者购车积极性很高,促使补贴资金快速消耗。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上半年的财政补贴下达后,一个月的时间就用掉了73%。如果仍以这样的速度敞开发放,到下半年可能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基于此,一些地方不得不暂停补贴发放。

补贴发得“快”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发得“乱”。有媒体调查发现,随着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推进,一些汽车商家开始动歪脑筋,通过各种手段骗补、套补。比如,有的汽车商家以制造规模“零公里二手车”(新车通过提前过户当旧车)的方式获取额外利润,将大量行驶里程低于100公里的“二手”准新车推向消费市场。此举不仅加速了资金消耗,还扰乱了新车市场价格,让原本让利给消费者的补贴政策逐渐偏离了初衷。还有人在补贴高的省份低价购车,再倒卖到其他地方牟利。

重启补贴政策后,一些地方调整发放方式,即为治乱之举。这也反映出补贴政策开始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江苏暂停线上补贴,转而实行线下每日限额管理模式。广东关闭线上入口,并增设SN码与身份证绑定验证环节。山东、浙江等地设置“市级审核+省级复核”双关卡,严打骗补行为,并延长审核周期。

近年来的“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践表明,补贴政策有多重积极效应:不仅降低了消费者购车成本,激发消费者购车欲望,从而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而且还帮助汽车企业去库存、增销量,提升汽车产业的就业率和经济贡献度。但是,补贴政策也伴生一些负面效应。有研究机构调研发现,补贴在短期内拉动了销量,却容易让一些车企陷入低价竞争,削减行业整体利润。

在补贴支撑下,一些车企打起价格战,车市被拖入“谁更便宜、谁卖得更多”的游戏。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缩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1%,但整体车价却下降了10%,行业利润从5.1%跌至4.2%。这意味着车企卖出了更多的车,却没赚到多少钱。从消费端看,补贴创造新需求的作用有限,更多的是提前释放了未来的需求。这种“需求前置”效应一旦叠加补贴退坡,就可能出现销量断崖式下滑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国内外许多行业市场均有先例。

鉴于其积极作用和可能风险,补贴政策应进行结构性优化,而非简单取消。毕竟,贸然取消或会导致汽车销量骤降,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一些地方就业受到影响,这是当下经济承压环境下不能接受的结果。因此,补贴不能停,但必须进行整改。有业内人士指出,要破解补贴困局,关键是让补贴真正发挥引导行业升级的作用,而不是引发价格战。具体来说,补贴要精准化,以购车价格为参照按一定比例进行补贴,并设定上限;对续航更长、能效更高的车型给予更高补贴,鼓励企业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另外,应将首次购车群体纳入补贴范围,并通过将补贴与农村医疗、社保挂钩等方式,让优惠政策向农村消费者和低收入群体扩围。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要有更长远的眼光,看清补贴的本质,不能患上“政策依赖症”。要明白,补贴只是一时的外力扶持,靠补贴活下来的竞争力是脆弱的。唯有在质量、技术、品牌等方面拥有强大实力,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长久发展。

【观象台】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