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秦海峰)七夕节到来之际,山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小心“七夕消费”中的陷阱,这一节日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表达,理性消费方能让爱意更加纯粹和持久。
该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警惕“伪优惠”陷阱,莫被促销话术裹挟。节日促销中“先涨后降”的套路需重点防范,消费者应提前做好价格调研,借助电商平台的历史价格查询工具,对比商品日常售价与七夕节促销价,核实所谓“折扣”的真实性。同时,要对“限量发售”“七夕专属不补货”等营销话术保持警觉,这类表述往往是为了制造焦虑、催促消费者下单,消费者需要冷静判断自身实际需求,避免因冲动消费而购入非必需商品。
要拒绝过度包装溢价,剥离“仪式感”泡沫。在七夕节消费市场,部分商家利用“仪式感”概念抬高价格,形成隐性消费陷阱:在鲜花市场,普通花束经过“永生花盒+定制包装”的加持后,价格可攀升至原售价的3倍以上;餐饮行业推出的“七夕情侣套餐”,在菜量与品质不变的情况下,仅因增加简单装饰,价格便较日常人均消费上涨200%,且普遍设置提前预约门槛……在礼品消费方面,“价格等同于心意”的错误导向,致使部分消费者超出自身能力范围购买高价商品,反而忽视了对方的真实需求。
要审慎对待“分期付”,防范消费主义陷阱。针对节日期间常见的“0首付”“12期免息”等分期消费方案,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判断,优先评估商品的必要性,避免为迎合节日氛围而透支消费。若购买超出经济能力范围的礼物,可能导致后续还款压力增大,影响正常生活。要明确免息不等于免费,部分分期方案虽宣称免利息,但会以收取服务费、手续费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实际年化利率可能超过10%,部分方案还会绑定自动续费服务,导致隐性支出增加。
要摒弃攀比式消费,回归情感本真。在七夕节,“别人都在买”“不送就是不爱”等隐性情感绑架现象较为突出,容易引发攀比式消费:有人因同事送高端手机而盲目跟风购买高价礼品;有人为晒朋友圈而选择超出预算的餐饮娱乐项目;有人将在家做饭等同于不够浪漫,从而忽视了情感本身的价值……浪漫的衡量标准应源于双方共识,而非外界评价,七夕节的本质意义是相守,而非通过消费进行攀比。
山西省消费者协会呼吁广大消费者在“七夕消费”中应坚守理性,少一些跟风盲从,多一些真诚用心;少一些仪式感焦虑,多一些情感共鸣。真正的爱,应体现在日常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中,而理性消费则是让这份爱长久延续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