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品”铸牢食安“金字招牌”
福建厦门打造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样板
□ 黄 煜 陈 永
本报记者 江 岱
“生产标准更严格,上市的价位适中,选择‘鹭品’吃得更放心、更安心。”福建省厦门市市民口中的“鹭品”,指的是该市首个全域公用品牌。
据了解,厦门80%以上的食用农产品从外地输入,食品安全输入性问题一直是影响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因素。自2019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将供厦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列为食品安全14项重点工程之首以来,厦门市食安办指导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先后出台《供厦食品评定规范》《供厦食品“鹭品”标识使用办法》两项制度,为企业自愿申请供厦食品“鹭品”贴标提供机制保障。
如今,“鹭品”不仅为传统美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还覆盖了预制菜、校园食堂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鹭品”已经成为厦门市高质量、高标准食品的代名词,深受消费者信赖。
传承与创新并重 守护传统美食
五香卷、土笋冻等特色美食不仅是厦门当地人的心头好,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然而,以前,这些美食多出自小作坊,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鹭品”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据了解,目前,“鹭品”建立了以供厦食品团体标准为基础,以合格评定为手段,以“鹭品”品牌为形象的“标准+评价+品牌”工作模式,构建了以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监督体系为基础的三大支撑体系,旨在通过对每一道工序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这些传统美食既保留独特的风味,又能达到更高的食品安全要求。
以米、面、肉、食用油等关系民生的大宗食品为重点,“鹭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标港台、欧盟、新加坡等地区先进标准,综合分析国家、省、市3级抽检大数据,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供厦食品安全标准。截至目前,厦门市已制定发布150项供厦食品标准;11个农产品标准有307项安全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平均每个农产品标准有30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发布的42项供厦管理类标准中,分餐制管理规范、餐饮外卖一次性封签管理规范等多项标准为福建省首创,土笋冻团体标准上升为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引领发展 规范预制菜市场
蒸煮器内,肥瘦相间的同安封肉冒着热气;流水线上,一只只姜母鸭经清洗、修整、配料、煮制、冷却、密封工序后,进入真空包装环节……在位于同安区的厦门市喜家益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家益”),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
“我们从门店复购率高的闽南菜系做起,除了传统闽味代表姜母鸭、同安封肉等,还推出了佛跳墙、海鲜沙茶锅等闽南特色预制菜产品。”喜家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喜家益仅姜母鸭日销量就接近2000只,预制菜产品已经进入朴朴超市、元初等门店。
预制菜虽然火爆,但因为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催生了诸多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堵点。“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推动相关产品团体标准的制定,让预制菜行业规范发展。”该负责人说。2023年,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邀请喜家益作为《供厦食品 预制菜 姜母鸭》团体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参与相关工作。
为更好地推介姜母鸭这道名菜,《供厦食品 预制菜 姜母鸭》团体标准从姜母鸭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标签、包装、贮运和保质期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供厦食品 预制菜 姜母鸭》团体标准严于国家标准、具有地方特色。”标准文件主要起草人、厦门市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供厦食品 预制菜 姜母鸭》团体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厦门市已有多家姜母鸭预制菜生产企业参照该标准落实生产,并积极申请“鹭品”标识上市销售。
据悉,2022年11月,厦门发布实施《预包装冷藏膳食》《预包装冷藏膳食生产经营规范》供厦标准,为相关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厦门已发布实施的《供厦食品 预制菜》《动物性水产品预制菜》《预制菜冷链物流和储存管理规范》等预制菜相关团体标准,不仅填补了福建省预制菜标准空白,也为提升厦门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提高预制菜食品安全水平和行业规范程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校园食安 构建全方位防护网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因此,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今年4月,首场“‘鹭’享食安”食品安全供厦标准宣贯活动成功举办,现场发布“‘鹭’享食安”品牌标识,这一食品安全供厦标准品牌正式启用,开启了厦门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篇章。5月,“‘鹭’享食安”校园食品安全供厦标准宣贯活动走进厦门医学院,集中发布4项针对校园食品安全的供厦标准,覆盖大宗食材采购、集体配餐、星级食堂评定及校外托管机构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
其中,《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配送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为厦门市学校食堂的食材采购与配送提供了系统、详尽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指南,从源头上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供校集体配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聚焦校外供餐单位,从选址布局、原料管控、膳食加工、包装标签、贮存运输到餐具消毒等环节实施全流程、全链条监管,推动集体配餐服务的标准化与透明化;《学校“星级食堂”评定规范》通过建立科学的评定体系,推动实施星级管理,树立“星级食堂”标杆,引领该市学校食堂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实现整体提升;《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管理及评定规范》针对“小饭桌”等校外托管机构,从场所设施、设备配置、人员管理到食品加工全过程作出细致规定,填补监管空白,强化食品安全责任。
目前,厦门市已发布的150项供厦食品标准、3000余项严于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以及171家企业生产的千余款通过“鹭品”认证的优质产品,共同构筑起厦门食品安全的“金字招牌”,为市民的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厦门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鹭品”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厦门市对实现城市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庄严承诺。未来,该市将持续以标准引领质量,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食品安全治理“厦门样板”,为市民的美好生活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