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华
“在推进实施质量强链方面,我们有效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过程中的作用,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组织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完成精度计量测试、先进检验方法等146项攻关任务。带动各地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724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331个,4200家链主企业、25万家链员企业积极参与,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了重点产业质量竞争力有效提升。”8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介绍了我国开展质量强链工作的“成绩单”。
从这份“成绩单”不难看出,我国质量强链工作成效明显、可圈可点,但这份成绩也来之不易,它是市场监管总局统一部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结果,更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广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拼搏奋进的结果。
作为联合国标准下工业体系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国家,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与协作,质量强链工作通过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的系统集成和融合应用,强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发展与协作,全面助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质量强链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质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的基础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工具,强化高水平质量支撑,服务产业建圈强链。质量强链还是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的创新举措。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必须深入实施质量强链项目,促进质量合作互助,加大质量技术帮扶力度,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质量强链也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路径。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供给、提振消费,必须深入开展质量强链惠民行动,聚力攻关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质量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
尽管通过开展质量强链行动,我国质量支撑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质量对产业建圈强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但必须看到,质量强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换言之,质量强链必须是一场马拉松之“链”,我们要持之以恒推动质量强链工作,“跑”好这场马拉松之“链”。
首先是要坚持双轮驱动,以质量技术和管理创新赋能产业链升级。质量是立身之本,管理是生存之基。从全国实践来看,质量强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质量技术突破,通过集中力量开展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质量关键技术,促进成果快速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手抓质量管理创新,通过推动链主企业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适配产业特点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带动全产业链实现质量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要善于建好用好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这个“联合舰队”,及时将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的“硬实力”。
其次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实现产业链质量提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质量强链一方面要夯实质量基础支撑,全链条提升质量基础设施适配效能。质量强链第一步要强基。质量强链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没有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就难以有效应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新趋势和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新挑战,因此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链式思维,提升技术实力,通过质量基础设施“强筋健骨”,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破土而出”。质量强链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谋划实施质量强链项目。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拥有属于自己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各地要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产业实际,进一步谋划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项目,不断释放质量强链效能。
最后要画好“同心圆”,奏响“交响乐”,凝聚质量强链更大合力。质量强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系统推进的强大势能。既要深化央地联动,也要强化部门协同,更要推动区域联合,共同提升全产业链质量竞争力。同时,还要继续推广和强化“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不断在质量强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