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荣
视频里,消费者将勺子探入一碗甜品中,果冻状的甜品几乎只能淹没勺子尖,轻轻一舀,甜品被挖下薄薄一层后,立刻露出平坦的餐具底部。镜头下移,原来,盛放甜品的并不是碗,而更像一个底部被加厚的碟子。近日,这样一段消费者吐槽餐具“内增高”的视频引发热议。
(据8月16日《法治日报》)
为餐具或包装加装“内增高”,看似商品分量十足,不过是商家玩了一出“逗你玩”。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利用视觉误差误导消费者,使其对商品实际分量产生错误判断,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在有些商家看来,商品“内增高”是很“聪明”的手段:成本没有增加,商品却看上去更有性价比,让消费者觉得实惠。消费者在刚开始不了解真相时,或许也这么认为,但一旦知晓真相,只会觉得反感。试想,谁愿意当冤大头呢?这种用小聪明替代大智慧、用投机取巧代替诚信经营的做法,最终必然露出马脚。商家自以为聪明的营销手段,实则是透支信任的短视之举,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套路”的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所谓的“营销智慧”终将变成砸招牌的锤子。
此类行为不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危机。若任其发展,会助长行业乱象。
商品存在“内增高”现象,主要原因是商家不够自律。部分商家以为凭借“小聪明”就能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不把消费者当回事。
其实,真正的商业智慧从来都不是投机取巧,赢得顾客也从来不是靠包装套路。只有良好的口碑才能赢来回头客,诚信才是商家的生命力。
遏制商品“内增高”乱象需要构建法律完善、监管有力、行业自律的消费共治体系。法律层面,修订相关法规,明确禁止性情形,细化相关情形认定标准;监管层面,重点监测易出现问题的品类,对多次违法商家实施信用惩戒;行业层面,制定包装设计自律标准,引导企业采用透明化包装或净含量可视化标注;同时,简化维权流程,推动全国及各地12315平台与电商平台数据互通,实现投诉快速处理。商家应采取“合规标注+合理设计+透明告知”相结合的方式,以诚信取信于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