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如何让绿色消费成为民众“心头好”

2025-08-21 15:43:09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稿),立足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景,综合考量科学性、环保性和可行性,系统性提出50条行动建议。该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对产品的购买、使用和处置过程都提出了绿色化、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此实现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绿色化转型。促进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消费理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并就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产品供给、积极扩大绿色消费等方面进行部署。今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打造新型消费场景。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一系列政策发布,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消费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了解绿色消费,其中,90后和00后对绿色消费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分别达到70%和79%。更多的年轻人支持绿色消费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从供给端看,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正在向绿色生产转型,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绿色”逐渐成为中国制造的新标签,“含绿量”正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从消费端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智能家电、绿色家装等产品,“绿色”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主打色。

不过,绿色消费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堵点。比如,绿色消费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但实践中仍存在绿色产品相关认证较多、不同标准认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够清晰、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不够顺畅等问题。部分企业炒作“绿色”概念,甚至推出伪绿色产品扰乱市场。有些绿色产品溢价过高,拉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部分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成本高、短期盈利压力大,致使绿色转型动力不强。

推动绿色消费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综合施策、多向发力,打通各个环节的堵点,构建长效机制,让绿色消费真正成为人们的“心头好”。

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出台绿色激励政策,针对绿色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推出财政、金融、价格等支持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积极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审核制度,提升绿色标识认可度和公信力。加强绿色消费市场监管,强化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能效标识”等认证的全球影响力。

坚持创新驱动,丰富绿色供给。绿色相关企业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品碳足迹全程追溯,推动数智化赋能绿色供应链,优化物流组织配送方式,减少物流、快递包装物浪费和污染。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产业链,强化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责任,提升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把握需求导向,拓展消费场景。利用各种渠道宣传绿色低碳理念,增强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低碳、环保的产品。持续推进以旧换新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推动社区二手交易平台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融合。发展建设绿色商场、智慧社区等新业态新场景,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消费体验。探索旧货流通、闲置物品交换、共享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

【观察家】

(责任编辑:陆明)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