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为基 创新为要 协同为魂
——湖北积极探索质量强链新路径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蔡俊辉 商 景
本报记者 张 华
近年来,湖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锚定质量强省战略目标,探索出一条制度为基、创新为要、协同为魂的产业链质量提升路径。5年来,该省累计实施155个省级质量提升项目,省级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撬动地方各级配套资金超3500万元,服务企业6.52万家,解决质量问题3.96万个,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本增收超400亿元。
构建支撑体系 筑牢强链根基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产业链质量提升作为质量强省建设的核心抓手,2022年印发《湖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明确“加快产业链质量升级”战略任务,构建“链长+链主+链创”协同联动机制,省领导挂帅链长,统筹解决产业链质量瓶颈;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引领上下游质量协同;创新平台化身链创,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三者联动构建起全链条质量提升共同体。
这一机制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牵头召开12次专题协调会,破解跨部门、跨区域协作难题;链主企业长飞光纤联合200余家配套企业开展质量对标,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链创平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2023年,该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8470亿元,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核心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5%,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
湖北省积极推动质量促进立法,将《湖北省质量促进条例》列入2023年省人大立法计划,2024年7月25日经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湖北省成为全国第3个以立法形式规范产业链质量提升的省份。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世荣说:“这个条例的出台,让质量强链从‘政策推动’迈向‘法治保障’新阶段,为全省产业链质量提升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湖北省编制《质量提升省级示范项目工作指引(试行)》《质量提升省级示范项目效益测算指引(试行)》,发布两项省级地方标准,实现项目策划、组织实施、过程管理、效益评估全流程标准化。2023—2024年,该省评选出36个优秀质量提升项目并通报激励,形成“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套标准”的良性循环。
打造动力引擎 激活升级动能
湖北省创新构建“专项政策+配套资金+持续保障”的支持体系,形成政策与资金协同发力的保障机制。湖北省财政为产业链质量提升项目提供配套资金,“十四五”以来,省级近3000万元投入撬动地方配套超3500万元,其中,武汉市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链配套专项资金50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襄阳市投入300万元用于智能轨道交通产业质量攻关;宜昌市安排200万元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各地结合产业特色的资金投入,形成了“省级引导、地方跟进、上下联动”的资金保障格局。
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为产业链质量提升提供全要素技术支撑。该省累计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240个(其中省级服务站40个)、服务窗口446个,服务企业3.7万家次,为企业节约费用3.26亿元;打造“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生态,上线湖北市场监管“智慧服务一张网”,入驻服务机构270家,注册用户8159个,上架服务2763项,完成订单2.34万笔。
湖北省创新举措,推动人才与金融要素向产业链集聚;依托湖北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考质量管理专业自学考试,首批921名考生参考,通过率超80%;创新推出“鄂质贷”融资增信制度,以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和质量创新四大要素为依据建立增信机制,将企业质量“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资产”;与汉口银行、湖北银行等5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3.3万家质量企业名录库,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融资服务。目前,金融机构累计放款234.7亿元,惠及4378家企业,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4.36%。
构建发展生态 提升整体效能
湖北省坚持“全省一盘棋”与“地方特色化”相结合,构建“省级规划+地方细则”的政策体系,推动质量强链工作落地见效。近两年来,从各地申报的91个质量提升项目中遴选实施69个省级项目,实现资源精准投放。这种“省级统筹指导、地方精准施策”的模式,使省级政策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2023年,该省17个千亿级产业中,有12个实现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升。
经过多年探索,湖北省总结形成产业链质量提升“五个一”工作法——中标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召开一次工作部署会,撰写一份产业调研报告,提供一份质量提升建议书,填写一张质量效益测算表,提交一份政策咨询报告,以精准服务破解企业质量痛点。“五个一”工作法形成了“聚焦需求、瞄准问题、遴选项目、精选机构、精准实施、培育品牌”的完整工作链,实现了质量提升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湖北省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推动质量、技术、标准、品牌等要素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产业链质量提升样板。
光电子信息产业以标准引领,抢占国际话语权。服务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紧密合作,推动标准创新与技术突破。2023年,支撑长飞光纤主导制定《5G光传输系统用多芯光纤阵列》国际标准(ISO/IEC 19741),打破日本企业技术垄断,相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35%。2024年,帮扶长飞光纤构建海底光通信工程中光纤复合缆标准创新联合体,牵头在IEC标准化体系申报3项国际标准草案,为全球特种光纤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目前,湖北省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院士24名,集聚企业1.7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200家,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4家、省级质检中心2家,形成了“标准引领、技术支撑、企业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汽车产业以协同攻关,突破核心瓶颈。车规级芯片是汽车的“大脑”,对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湖北省以车规芯片标准规范、测试评价及认证认可为重要抓手,构建“一体多翼”模式,帮助试点企业完成“芯片器件—系统级—控制器—整车应用”全层级的功能性、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等多个维度全能力测试评价,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在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中,服务团队通过把脉问诊,编制产业链质量提升实施指南,提出质量提升建议书,统筹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为武汉汽车产业稳居全国前10名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28%。
轨道交通产业以全产业链标准化,迈向全国第一方阵。在襄阳智能轨道交通产业质量提升行动中,服务团队注重抓龙头、带全链,以全产业链标准化为导引,通过调研制定“靶向式”质量提升方案,帮助龙头企业金鹰重工以行业标准形式整合全产业链产品标准,实现全产业链标准统一,助力产业稳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目前,襄阳智能轨道交通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8%,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介绍,湖北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2020年的92.65%提升至2024年的94.33%,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4.41升至88.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湖北省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跻身全国前10名,中央质量督察考核首获“A级”,质量发展指标全面跃升。
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为宜昌猇亭区新材料产业园产业链开展管理体系诊断。
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为宜昌猇亭区新材料产业园组织检验检测知识(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
(本组图片由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