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文婷
目前,上海市正通过质量强链行动,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该市27个重点产业链项目协同发力,102家链主企业、7113家链员企业及158家技术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了以质量协作、质量支撑、质量创新“三大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质量强链新模式。
在创新机制的推动下,一批突破性成果涌现:光伏玻璃产业链建成全球首条日熔化量1200吨的一窑八线生产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15%;“国和一号”核电产业链实现整机100%国产化,带动2000余家装备企业质量提升;空间新能源项目推动32%效率砷化镓太阳电池工程化应用,节省航天器6.7%的太阳电池阵列面积……这些成果为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上海创新构建跨区域质量协作网络。光伏玻璃链形成沪皖豫三地联动机制,组建院士领衔的专家智库;海洋装备链成立“崇明区海洋装备产业质量提升联盟”;在线新经济链与内蒙古“蒙”字标合作,将600余款认证产品纳入上海放心购平台。
同时,上海强化质量支撑,建设国家标准验证点4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3个。“国和一号”核电链牵头制定IEC在核电领域首个AI技术标准;集成电路检测设备链研制的标准物质开创我国纳米级角度量子化直接溯源方式,为纳米制造提供精准“标尺”;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建立推行中国机器人CR认证,助力行业打造自主可控供应链。
上海的质量创新能力同样亮眼。其中,高端检测试剂链突破氘代药物原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链新增研发经费1.7亿元,推动氢燃料电池膜电极设计寿命达1.5万小时;针织服饰链带动50家中小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
政企协同,才能让质量强链路径更顺畅,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更有力支撑和更优良的环境。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益洋在上海质量强链交流推进活动上强调:“质量强链,是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上海建立三级推进机制:市级专班季度更新“一链一册”强化指导;16个区打造“一库一平台一项目”(专家库、质量联盟等平台、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项目),集聚政府质量奖、专项资金、质量融资增信等政策,搭建27个质量强链大平台;企业端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重点质量难题,形成了质量强链的良好生态圈。
为持续深化质量强链行动,上海聚焦三大关键路径构建创新发展生态。机制协同方面,市场监管系统内部整合各条线力量,外部联合发改、经信、商务等10余个部门完善政策;扩大质量融资增信覆盖面(已累计放贷7亿元),精准对接链上企业资金需求。联盟共建方面,推动上下游组建质量创新联盟,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质量攻关;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质量服务;发挥百人质量强链市级专家库作用,强化质量人才联合培养。龙头引领方面,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核心技术攻关;加速链主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提升产业链智能化;引导链主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