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辽宁:完善工作体系 取得亮眼成绩

2025-08-19 14:10:34 中国质量报

□ 肖 卓 本报记者 乔燕强

完成世界最大、国内首台60MW级液态空气储能压缩机研制,重要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国际首次基于UN GTR 13-Ⅱ(《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二阶段)规范的70MPa车用储氢气瓶火灾爆炸试验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实施;争取国家质量强链项目资金305.7万元……

今年以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研究制定《创新实施质量特派员制度纵深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以承担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及入围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为牵引,不断完善“1+16”(1个方案,16条重点产业链)质量强链工作体系,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新启动船舶工业和冷热科技质量强链项目2个,新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个,新增7家链主企业、34家链员企业,实施重点攻关项目28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19个,质量强链工作呈现出重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喜人局面。

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压缩机产业链链主企业沈鼓集团牵头研制“两新”领域5项透平压缩机产品类国家标准,参与研制“两新”领域1项泵产品国家标准,填补了透平压缩机产品类国家标准的空白。菱镁产业链利用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编制《鞍山市菱镁产业专利导航报告》,完成《镁质建筑材料技术专利导航报告》和《菱镁耐火专利导航报告》。石蜡产业链依托“抚检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高新区服务中心,推进石蜡质量管理、标准、计量、知识产权等相关工作融合。汽车保修设备产业链制定与欧盟接轨的《车辆举升机》团体标准,已有120余家企业执行;实现高价值专利共享,专利产品达65项。芳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链链上企业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29项、团体标准1项,有效发明专利239件。

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开发具身智能焊接及切割机器人,为高原基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提供务实可靠的智能化方案。氢能产业链全国首个室内模拟火灾环境气瓶专业防爆实验室正式运行,完成大功率车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开发与工程化应用攻关项目。氟化工产业链协同攻关含氟功能化学品省级中试基地建设项目。橡胶密封制品产业链攻克了高硬度橡胶制品易断裂、大型设备轴向垫使用寿命周期较短、轧机密封件耐磨性低等制约橡胶制品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石化产业链2025年已扩增石化领域参数182项、环境领域参数584项。河蟹产业链构建“数字蟹田+生态稻田”标准化种养体系,通过全链条植入绿色防控技术、数字化管控平台及精准化质量追溯,实现种养环节精准管控与风险闭环管理。

产业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林下山参产业链开展文献及临床应用考证、市场情况调研、质量评价研究、性状比较研究、炮制工艺研究等炮制规范制定环节。钢铁产业链全力建设的凌钢焦炉升级绿色改造项目建成投产。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大力推进兴城市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项目。

质量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丹东仪器仪表产业链中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品牌价值为88.08亿元,是2024年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的1.2倍。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推荐质量强省建设领军企业2家;大力实施“辽宁优品”品牌建设,培育并入库15家经营主体18个产品(服务);动员推荐17家具有产业优势企业(区域)参与品牌价值评价。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