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陵,遇见更美好的“姜”来
——安徽铜陵推动白姜产业实现从“破土”到“入口”的价值转换
□ 陆湘旭 本报记者 李 辉
秋雨绵绵,烟雨江南。8月11日,记者再访安徽铜陵,伴随着白姜收获季的日渐临近,湿润的空气里仿佛已经弥漫着白姜清香的味道。
铜陵白姜兼具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点,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已有2000多年。
2009年,铜陵白姜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种植系统分别于2017年、2023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4年,铜陵白姜加工总量超3000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2亿元。
定位
如何使白姜产业实现从“破土”到“入口”的价值转换?铜陵立足白姜资源与产业特色,提出打造“一乡四地”的产业定位,即“中华白姜之乡”“中国白姜文化传承基地”“中国白姜产品绿色供应基地”“中国白姜大健康产业基地”和“中国白姜科技创新应用高地”,不断做大做强白姜产业,传承铜陵白姜加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白姜文化故事。
2024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对铜陵白姜种植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铜陵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加快开发白姜衍生迭代新品,打造风味独特的“品质姜”。
聚焦地理标志转化运用、品牌建设、执法保护、信用监管等重点领域,铜陵市市场监管局扎实推进铜陵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体系化保护、规范化用标”的目标,截至7月底,该市共有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主体16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主体3家。该局指导“铜陵白姜产业专利分析数据”成功登记,推动安徽省首张地理标志数据知识产权证书落地铜陵。铜陵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丁静表示,该局以信用促监管,构建智慧治理格局,创新“四位一体”铜陵白姜信用监管模式。
传承
铜陵白姜品牌是种植历史、技艺、质量、文化多种元素相互作用的复合统一。
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铜陵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白姜文化。该市每年举办铜陵白姜“下姜阁”仪式、“姜王”评选、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铜陵白姜文化旅游月活动,进一步提高铜陵白姜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竞争力。
记者来到当地的热门打卡地“山礼乡村会客厅”采访,话题也是从肉质脆嫩的手撕白姜开始的。
“塑造品牌的初衷是想宣扬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种植源于自然本应天然的食材,并用手工的方式呈现出纯粹有温度的美食。”90后的胡婷婷在大院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设计师工作回到了家乡,创立了铜陵山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年轻一代白姜加工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人们称为“姜四代”。“为了让白姜更能入味,吃起来也更方便,我们先用木锤将晒好的白姜锤出几道裂纹,然后人工撕成条状,将其罐装入瓶。”说起古法制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胡婷婷如数家珍。
“要用文化创意赋能铜陵白姜”。胡婷婷说,她的公司力争研发出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白姜产品,打造具备社交属性的铜陵白姜品牌,将铜陵白姜升级成好看、好吃的礼品。
发展
“金牌品质,丰美口感,元自本真”。安徽金丰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铜陵白姜生产、研发、销售的企业,年产值达上亿元,生产过程规模化、标准化、可视化,产品品类达20多款,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
据铜陵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流通安全监管科科长叶琳介绍,该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白姜生产加工企业有35家,取得小作坊登记证的家庭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6家。该局坚持全面覆盖、分类处置、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格落实原辅料购进验收和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保障白姜产品质量安全。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为加强铜陵白姜的技术保障和传承传统技艺,该市研究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铜陵白姜》《铜陵白姜栽培技术规程》等标准,严格规范管理白姜种植生产过程。
《铜陵市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提出,到2035年,铜陵白姜产业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种植规模、加工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大幅跃升,力争在2028年基础上种植规模和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再翻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使铜陵白姜跃升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品牌。
在铜陵,白姜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期许。来铜陵做客,您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白姜,同时也会收到一份祝福:“姜”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