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贵州小黄姜:突破瓶颈 集群发展

2025-08-14 13:06:59 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李 嘉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以后,云贵赛江南。”8月上旬,云贵高原暑热未消,记者在贵州省凯里市和安顺市镇宁县了解贵州小黄姜产业发展情况时,看到了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预言的场景。

据了解,贵州小黄姜品质优良,皮薄色黄、嫩芽紫红、无筋肉嫩、辛辣味浓,以优异品质闻名。2020年,“凯里生姜”“镇宁小黄姜”等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如今在贵州,除凯里、镇宁外,六盘水盘州、黔西南州兴义及毕节黔西等地均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贵州小黄姜的品牌效应显现。

8月11日,记者在贵州“亮欢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酸汤生产基地看到,该公司生产的“亮欢寨”系列产品主要配料表里均有生姜或姜粉。“生姜是酸汤生产企业、酸汤餐饮门店的必备原料和佐料,能起到提鲜固味的作用。”该基地技术研发人员石登锦说。

据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建良介绍,2013年,“凯里红酸汤”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如今成为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正从本土迈向世界。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

酸汤产业的发展,给小黄姜核心种植区凯里市旁海镇的种植户提供了契机。近年来,该镇香河村党支部书记杨万强组织镇内的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相邻的水寨村流转土地30多公顷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镇种姜农户2000户以上。

“我们除了和‘亮欢寨’等本土企业签购销合同,还在湖南、重庆以及成都、广州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杨万强说,种植小黄姜最怕病虫害和旱涝灾害,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有政府政策和技术扶持,种植户的收入有了保障。

“小黄姜的主要病害为姜瘟病,姜瘟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可以用生石灰等灭杀土壤病菌,施加有机肥对土壤进行培育。”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龙翔说,小黄姜适合pH值5~7范围内、通气排水好的土壤栽培,这样才能保证根茎发育良好、有机质丰富。

在安顺市镇宁县,小黄姜产业已发展为当地的农业特色产业,种植户遍布全县各乡镇。至2024年,小黄姜种植面积达到9300多公顷,种植户4万余户,产值达11亿元。

“每当看到这绿油油的小黄姜,看到姜农在田间地头忙碌,我的内心都会生出希望。”8月9日,在镇宁县城郊区一处生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应书指着一片葱绿的小黄姜说。

据了解,从2016年12月起,夏应书创立了“黔棠姜”品牌。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公司逐步成为专业从事生姜种植、贸易和生物科技研发与深加工的标准化公司。目前,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农户种植了660多公顷小黄姜,还开发出红糖姜茶、老姜咖啡、生姜洗发乳、小黄姜洗护套装等系列产品。

地处大山深处的镇宁县丁旗镇新丰村,村部紧邻沪昆高铁,每隔12分钟就有高铁驶过。记者与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松聊起该村种植户的基本情况。他说,村里种植小黄姜用地主要是种植户从村民手头流转来的荒地。“这样的地底子差,比较贫瘠,需种一年隔三年才能再种。因此,种植户每年都要从山坡上流转新的荒地。一年换个地方虽然辛苦,但他们也乐意干。”

在该村大湾二组的一处山坡上,小黄姜种植大户杨天志种植的小黄姜长势喜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他站在地里,掰着手指算起投入的肥料成本。“今年施的肥还是从新疆来的,每包25公斤240元。一亩地光肥料要花掉近800元,这还不算雇佣人工的工资。”但想到扣除成本后还有较丰厚的利润,杨天志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据了解,2024年,杨天志共种植了近3公顷小黄姜,获纯利20万元左右。

今年6月,安顺市市长尹恒斌在镇宁小黄姜集群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考察时表示,要严格落实“5+3”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镇宁小黄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们能更多更好地享受小黄姜产品带来的美好体验。

(责任编辑:八雨)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