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的姜,既是厨房里的辛辣调味,亦是文人笔下的风骨借喻,更承载着从《诗经》延续至今的文化密码,在饮食、医药、文学中流转千年。
在描写农耕生活的古诗中,宋王洋说“老人种苡姜满畦,买姜留钱人不知。”清李夏坤看到“林深村落多生竹,土沃溪田尽种姜。”
在日常饮食中,古人也离不开姜。南宋陆游在思念双亲时描绘了“芼姜屑桂调甘柔”的生活细节,南宋范成大《口数粥行》说,腊月二十五这天喝粥“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元洪希文在吃菜羹时喜欢“盐豉匀调仍点酪,香粳细捣旋加姜。”宋苏轼细致勾勒了煮茶佐姜的雅致场景——“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还称赞初生姜芽鲜美赛过肉食,认为“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除了作为香辛料,姜还有药用价值。如唐徐成《王良百一歌 起卧 六》有“生姜宜剩使,滑石勿令多”的说法,清曹雪芹《螃蟹咏》中说“性防积冷定须姜”,直言生姜驱寒护体的药效。
在古人看来,姜不只是一种香辛料,和梅兰竹菊一样,也代表着品德修养。南宋李昂英说“姜桂老来愈辣,劲气九秋天。”用姜的辛辣隐喻自己晚节愈坚的刚直品格,而南宋陆游则是“瓶水自养山姜花”,以山姜花寄托淡泊自足的生活意趣。
(张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