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查一次 综合改一次
北京10区试点新监管方式减负增效暖企心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王一鸣
8月6日下午4时许,熙熙攘攘的北京市海淀区华熙Live商圈,迎来了一群特殊的“顾客”——他们是由当地市场监管、消防救援、城市管理、文旅和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
执法人员走进商圈里的商店,对门店张贴的营业执照二维码进行扫码核验,随后来到商店的各个角落开展执法检查。各项工作同步展开,不同部门人员各司其职——有的聚焦商品质量安全,有的检查消防设备,有的重点查看环境卫生,现场秩序井然、忙而不乱。
不到1小时,检查清单中的事项就已全部检查完毕,并在现场完成数据上传和电子签字确认。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介绍说:“现在检查标准统一,部门间互通消息,有什么问题可以当场协调解决。”
“以前,客人来唱歌时遇到检查,难免对我们产生疑惑和顾忌。”华熙PARTY汇的梁经理对这次检查给出了好评,“现在各部门联合来查一次,不仅省时间,而且更人性化。”
几个部门同时上门的背后,是北京市正在创新推行的“综合查一次”。为破解多头检查、重复执法难题,北京市自7月起在东城、海淀、丰台等10个区正式启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查一次”试点,依托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各部门检查计划进行“智慧统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改革试点改变了以往依赖单一部门牵头协调的方式,运用智慧综合监管系统,根据各部门行政检查计划,以安全检查优先为原则,生成多个不同部门对同一监管对象的联合检查建议,由各部门确认后执行。精准匹配后的联合检查,能够针对某一类问题开展集中指导或提出整改要求,有效解决了多部门检查同一事项时合格标准不一致问题。
华熙Live商圈的工作人员说:“由于需要检查的事项很多、很细,我们以前摸不清所有标准,现在‘京通’政务平台上能找到指导手册,可以自主开展隐患自查。”在“京通”小程序里,企业有专门的注册通道和专属企业码,在服务菜单中,安全监管、市场监管、质量监督信息、城管执法等标准事项悉数在列,各类常规手续也实现“一网通办”。
此次迎接综合检查的还有东城区新世界百货的海底捞火锅店。
“以前是各个部门在不同时间来检查,每次被检查要反复准备材料,或多或少也影响我们营业。这次多部门一起来检查,比以前效率高,我们也轻松多了。”该店王经理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对企业而言,北京市新推行的“综合查一次”改革带来很多便利。
这是北京市将柔性执法的理念贯穿于“综合查一次”始终的结果。执法人员提前了解商户经营特点,避开客流高峰时段开展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对企业来说,“综合查一次”的价值不仅在于减少频次,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服务。“综合查一次”正逐步转变为推动企业“综合改一次”,让监管质效有效提升。
截至目前,北京市“综合查一次”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企业月均检查量同比下降71%;海淀区行政检查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0%。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综合查一次”试点已覆盖餐饮、娱乐、科技等多个业态,下一步,将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向各区更多行业延伸,让“综合查一次”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标配”,以更精准、更高效的监管服务,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