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匠心铸梦 竞逐蓝天——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吴志巨

2025-08-14 13:18:15 中国质量报

□ 丁文婷

在民航维修领域深耕22年,吴志巨从一线结构工程师成长为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技术”)浦东维修基地副总经理。变的是职位,不变的是他对飞行安全的执着。

从用纸胶带攻克空客反推定位难题,到创建“玩中学”的创新工作室,他以工程师的严谨与创新者的胆识,始终奋战在中国民航安全的第一线。2025 年,吴志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从一线学徒到技术骨干:

在坚守中打磨匠心

2003年,中国民航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吴志巨,带着航天梦加入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成为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初入职场的他被分配从事飞机日常维护,日复一日的航后检查、简单重复的勤务工作,让这个高才生一度陷入迷茫。“最开始觉得落差很大,想象中是操控精密设备,现实却是拧螺丝、查渗漏的重复性劳动。”他坦言。

虽然有过失落感,但很快,他就调整了心态。“作为维修人员,当你能排除别人解决不了的故障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抱着这样的信念,吴志巨在一线岗位上潜心钻研,白天跟着老师傅学习实操技能,晚上钻研维修手册和专业书籍。正是这段看似单调的一线经历,为他日后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吴志巨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被抽调进入客舱整新部门做助理。这一转变,让他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开始接触更具技术性的工作。“终于能用到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那种感觉很有价值。”吴志巨说。

客舱整新部门是一个全新的部门,这也意味着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吴志巨和同事们从零开始,建立起一套客舱整新体系,包括人员培养、生产流程、配套制度等。“客舱里的设备来自不同厂家,我们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干。”他带领团队研读厂家手册,结合实际操作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客舱整新工艺。

此后,吴志巨又主导了B737飞机大修能力的建设项目。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项目能够顺利获批,吴志巨团队光是进行可行性研究并获得企业各部门认可,就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当时有两种选择,要么外包,要么自己干。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不仅能省钱,更能提升团队能力、培养人才。”

吴志巨带领团队从硬件投入、人员培训、方案制定到局方审批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规划,详细梳理大修所需的各项工作,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反复论证。“我们以最严重的情况为假设,提前制定了各种应对方案。”最终,项目顺利通过民航局审批,公司不仅成功掌握了B737飞机大修能力,还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破局创新降本增效:

用“金点子”守护蓝天安全

2014年,空客A330反推整流罩自主维修能力的建设成为吴志巨创新的“试金石”。该部件因设计缺陷频繁损坏,运送原厂维修不仅单台维修费就要50多万元,周期也需要3~5个月,在维修期间还需另备额外的反推整流罩。“公司56架A330需常备200多套反推整流罩,占用的资金量太大了。”吴志巨算了一笔账。

要掌握空客A330飞机反推整流罩相关部件的自主修理和更换能力,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对双曲面复合材料进行精确定位。由于引进定位工具的成本太高,吴志巨就想办法自己发明新的定位工具。他带领团队结合当时国际上最新的工艺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曲面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精确定位新方法”和“新型材料胶接固化的优化曲线”两项新工艺,攻克了难题。据统计,自东航技术人员掌握此项维修能力以来,已累计完成空客A330发动机的相关修理65台次,其背后的价值非常显著。

尝到创新甜头后,吴志巨牵头成立了多个创新项目组,由他们自主研发的飞机油箱修补漏点精准确认、空客A320系列飞机货舱地板制作和更换等项目同样大大实现了降本增效,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工作室里的匠心传承:

以“玩”促学育人才

2015年,吴志巨被聘为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股份”)首批十大首席技师之一。2018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飞机维修技术创新工作室在沪揭牌。这里犹如一个航空创客空间: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24小时开放。

吴志巨给创新工作室定立了3个职责:一是解决日常生产中的痛点和难点;二是吸引年轻人研究最前沿的科技;三是培养人才。

“大家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有想法、有喜欢的东西,都可以到我们工作室来”。据吴志巨介绍,工作室的门用的是电子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密码“进来玩”。“年轻人不爱听大道理,那就让他们在‘玩’中成长。” 在吴志巨看来,很多问题都是在“玩”中得到解决的。

他鼓励新员工用工作室的3D打印机制作工具。一个新来的员工发现宿舍没有晾衣架,就自己3D打印了一个。“玩”熟这项技术后,一次这位员工发现,取出轴承承套所需的专业工具也可以通过3D打印制作,他立即根据尺寸打印出了一套专业工具,解决了问题。

目前,他的工作室已吸纳了飞行器结构业务骨干、资深技师、高级技工以及工程师共16人。吴志巨将一线生产人员充实到团队中,推行“首席技师—技师—技工”3级培养体系,悉心培养出一大批青年骨干。在2023年东航技术科技创新大赛中,工作室两名成员获得二等奖;同年,又一位团队成员获评东航股份首席技师。

2020年,吴志巨就任东航技术虹桥维修基地安全质量培训分部高级经理。转岗质量安全管理后,吴志巨将一线经验融入管理创新。

近年来,虹桥维修基地推行生产运行全流程管控项目,从生产准备、工作评估、信息传递等多方面提升效率。吴志巨带领基地安全质量培训分部以此为抓手,通过建章立制、细化岗位职责等举措,将现场维修管理和安全风险评估流程植入钉钉系统,强化监督、推进作风建设与安全责任落实。

如今,作为东航技术浦东维修基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巨仍保持着每周两次下一线的习惯。在他的办公桌上,一本工作日志的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让所有飞机都安全正常地飞行,这是我们机务人员的心愿,更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

从拧螺丝的学徒到全国劳模,吴志巨用22年时间证明:所谓匠心,不过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把极致的事做成习惯。当飞机翱翔蓝天时,他带领团队正在攻关复合材料维修新技术,用中国匠人的智慧,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

(责任编辑:八雨)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