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从上世纪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组成的家庭大件,到如今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引领的新消费热点,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引领消费趋势不断发生变化。当下,情绪价值越来越成为消费决策的内在驱动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从满足物质需求拓展到获取精神愉悦。如今的情绪产业业态丰富多元,从实体商品到虚拟服务,从线下体验到线上平台,多样化的消费场景构筑起了围绕情绪价值的消费产业。
(据《经济日报》)
花钱做一次陶土拉坯、练一次瑜伽或正念冥想,购买文创产品或“谷子”,看演唱会或脱口秀,抑或是去旅行、滑雪、逛游乐园……年轻人的消费范畴,正在从为“实用”的物品掏钱,转向为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买单。眼下,消费品类正从物质范畴拓展到精神范畴,消费理念也从功能型向享受型、治愈型延伸,看似无实际功用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生活的“调剂品”,对商家来说则是新的商机。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本身的功能,而是其所附带的情感共鸣、情绪反应及精神满足等。缓解工作压力,是年轻消费者购买“情绪商品”的原因之一。麦肯锡此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并且年轻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大,使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日益增高。情绪价值的商业逻辑在于,它抓住现代人情感缺失的痛点,通过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品牌故事,营造出一种情感共鸣,从而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现在,消费者已经不再单纯追求“需要”,而改为追求“想要”;不再追求“快餐式”消费,而是更加注重优质的消费体验。
作为一种新消费现象,情绪消费要激发市场活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和精准定位,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一方面,商家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偏好、细化消费市场,以精细化营销精准对标消费群体,开发更多能够满足情绪价值的商品,将商品与消费者进行情感链接,更好满足情绪消费新需求;另一方面,在情绪商品营销中,不妨放大情绪商品的社交属性,从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出发,善于“借题发挥”,通过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认同,引导消费者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
做大做强情绪消费蛋糕,商家要在做好情绪商品“保鲜”的同时,还要不断培育情绪营销的新增长点,围绕情绪营销升级消费场景、消费体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商品复购率。针对情绪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如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商家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也要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履行好社会责任。同时,要结合社会热点,不断创新促销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体验活动,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感、获得感,达到引流吸粉、聚集人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