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淬炼 以“新”提质
山西省市场监管部门“精准滴灌”助力中车大同锻造大国重器脊梁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十年,安全生产超5000天;十年,“山西省质量奖”与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殊荣加身;十年,永磁直驱技术世界亮相,矿山装备挺进雪域高原——作为新中国首座大型铁路机车制造基地,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同”)以质量筑基、创新为刃,在高质量发展的淬炼场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在这份答卷的背后,山西省、大同市市场监管局点对点的质量技术帮扶,如同精准滴灌,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优化管理体系、提升标准水平提供了强劲支撑。
管理筑基:
质量安全双轮驱动的“硬标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是发展的基石。中车大同将“态度决定行为,品质源于严谨”的质量文化深植于血脉,构建起独特的多循环质量管理模式——体系回归业务、要求回归过程、职能回归责任主体。这一系统性创新推动公司荣膺第三届“山西省质量奖”,其HXD2型电力机车获评首届“山西精品”,质量管理体系银牌认证更是硬实力的佐证。
在质量提升的征途上,山西省、大同市市场监管局扮演了关键“推手”角色。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一线,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针对高原型矿车、永磁机车等新产品开发中的特殊质量挑战,组织专家团队“把脉问诊”,开展“质量诊所”活动,聚焦关键工艺、材料性能、环境适应性等难题进行技术攻坚。 特别是在解决高原矿车电气系统绝缘可靠性、复杂工况下结构件疲劳寿命等核心问题上,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有效助力了产品的高质量交付。
在安全维度,该公司坚持“文化引领、基础保障、行为规范”方针,创造了连续安全生产超5000天的行业标杆纪录。精益管理更是贯穿始终,从推行精益制造到深化精益管理,该公司成功晋级中车精益管理一级企业,为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构筑起双重保障。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延伸到管理体系的优化。通过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工具,协助企业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强化供应链质量协同,从源头筑牢了质量安全防线。
科技赋能:
自主创新铸就质量“护城河”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中车大同深明此中道理,十年间自主创新,累计获授权专利300余件,主导参与制定技术标准7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300多个。其“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技术中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持续产出硬核成果。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在标准引领方面给予了中车大同重要支持。围绕该公司永磁直驱、智慧矿山装备等前沿技术方向,积极推动建立山西省轨道交通装备先进标准体系,并联合中车大同共建标准创新联合实验室,聚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速创新成果向先进标准转化。 这不仅提升了企业标准的先进性,更填补了相关领域标准的空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技术创新直接锻造产品高质量内核:HXD2型机车技术升级实现重载领域批量应用;永磁直驱技术率先实现突破,从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客运机车到货运领域转化,再到世界高铁大会惊艳亮相,中国永磁动力名片熠熠生辉。中车大同更前瞻布局新能源矩阵,纯电动、氢电混合等多技术路线并行,中标国内首个商用电气化公路项目,绿色智能运输实现里程碑跨越。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技术服务,特别是在电气化公路项目的关键设备检测、系统集成安全评估等方面,协调技术机构提供绿色通道和精准检测方案,保障了项目高质量实施。
智能制造:
数字转型重塑质量“新标杆”
在产业升级浪潮中,中车大同以智能制造为引擎,驱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该公司深入实施复兴型八轴货运电力机车产业数字化工程,成为山西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行业内首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评定。
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产品精度与一致性,更重构了质量管控模式。数字化生产线实现对关键质量参数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调控,运维服务响应效率倍增。作为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链主”企业,公司牵头组建供应商联盟,搭建“政府—企业—联盟”协作模式,为产业链整体质量升级注入新动能。在智能制造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省、市两级市场监管局积极提供政策指引和技术支持,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应用示范,协助企业解决数据互联互通、智能检测设备校准等关键共性问题,促进了数字化与质量管理的深度融合。
十年淬炼,中车大同公司以管理固本、科技攻坚、数字赋能,在山西省、大同市市场监管部门精准有力的质量技术帮扶协同下,于质量高原上筑起创新高峰。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装备,从传统轨道到高原矿山,其产品所至之处,皆为中国质量的铿锵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