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学民 本报记者 徐东周
在河北省唐山市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一台台特种机器人正在测试车间有序运转。这里不仅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更是河北省以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样本。
自2024年6月国家部署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以来,河北省聚焦智能装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在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加速专利产业化进程、构建产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创新生态激活机器人产业“智造”动能
在唐山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共享工厂里,130家入驻企业正在共享研发设备和测试平台。这种独特的产业生态,源于当地构建的“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由唐山市高新区政府牵头,联合国企和运营机构建立的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搭建了集专利孵化、供需对接、专利转化、质押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平台整合产业、人才、资本、知识产权等资源,组织龙头企业、高校、服务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创新主体成立了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组建了专利池,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服务体系,深入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加速了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唐山市机器人企业数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至222家,产业规模跃居河北省首位,其中130家企业入驻共享工厂,产业规模位居全省之首。
专利运营打通电力装备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保定市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一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正在深入推进。以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集群为基础,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运营机构,建立起河北省电力装备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协同机制,整合高校、行业协会、产业链企业及产业园区资源,推动技术研发与专利转化高效衔接,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专利数据库,更通过定期举办案例分享、转化研讨等活动,让“沉睡”的专利真正流动起来。该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平台机构实体化运行模式,专利供需数据库收录可运营专利数量2.6万余件,并举办电力装备产业知识产权案例分享讲座、专利转化运用研讨会等活动15场,惠及企业1000余家,有效促进了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同时,由电力装备企业、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等33家单位组成的保定市电力装备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已构建了包含115件核心技术的专利池,完成了39件专利许可,180件专利转让,交易金额达1406.57万元。
收储可运营专利实现生物医药供需对接
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知识产权转化成为行业创新的关键,但长期以来,高校实验室的突破性专利常因缺乏市场对接渠道被闲置,企业急需的核心技术又因信息壁垒难以匹配,导致创新成果“沉睡”。
石家庄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成立,有效打通了这一壁垒。该运营中心由石家庄市高新区牵头组建,已收储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1566项具有市场潜力的生物医药专利,涉及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针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运营中心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为中小型企业推荐“专利许可+技术指导”模式,为大型企业提供“专利买断+二次开发”选项。
该中心运营一年来成效显著:通过发布知识产权信息促成高效对接,累计完成企业、高校及个人专利转让许可312件,金额达15.69亿元。这既让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专利持有者带来收益,也为河北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知识产权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河北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强链增效过程中,该局将继续支持引导产业链成员单位、重点牵头企业在知识产权运营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同时,面向全省范围继续遴选重点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重点工作任务,一方面通过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绘制专利布局图;另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将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唐山,机器人企业通过共享平台实现了研发资源的集约利用;在保定,电力装备企业借助专利联盟突破了技术瓶颈;在石家庄,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平台对接得到专利技术支撑。这些实践表明,知识产权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创新,更在于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展望未来,河北省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通过建设专业化专利数据库、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探索专利共享机制等举措,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河北省培育新质生产力主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