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8月7日,第16届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暨第6届“8·8”北京体育消费节开幕式在北京奥运博物馆举行。“两节”期间,北京联动河北、天津两地,在全民健身、赛事观赛、体育旅游、科技体验等领域开展多项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互动,全方位提升市民参与体验,促进商旅文体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当前,像北京一样,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推动体育消费发展,通过丰富消费场景、培育办赛主体、搭建宣传矩阵、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全力将体育流量变为消费增量。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重点领域之一。清华大学体育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5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
体育消费快速增长,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体育消费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对发展体育事业进行顶层设计,并通过各类专项政策培育、引导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在国家层面政策出台后,各地结合当地具体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或细化实施方案,形成央地协同的立体化政策支撑体系,以保障促消费政策精准落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相关部门大胆创新,通过试点工作探索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今年4月,体育总局确定在30个城市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提出加强政策创新、模式创新,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 寻味中华美食”等系列活动,丰富消费场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体育消费结构日益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趋势。体育消费观念向“买服务”“买体验”转变,由此带动参与型、观赏型消费占比稳步提高。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化,赋能体育研学、运动康养、户外探险等更多细分市场发展。智能穿戴设备、线上健身平台、VR/AR观赛等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普及,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和多元的体验。经济发达地区对高端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更加凸显,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在中高收入群体和年轻消费群体中迅速升温,成为体育消费市场新热点。
我国体育消费人口数量巨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消费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仅约1%,发达国家的占比普遍在2%~3%之间,美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甚至超过3%,人均体育消费为我国的数倍。此外,我国体育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体育用品销售占比高达60%,而赛事观赏、健身服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20%。
差距反映不足,但也意味着存在巨大上升空间。为深挖市场潜能、更大程度释放体育消费活力,需要多向发力,打好“组合拳”: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在项目建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设施用地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便利群众参加运动。协同推进体育、商务、文旅等资源深度融合,通过创新融合和精准发力,满足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增加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从而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