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匠心路 “灰堆”里铸荣光
——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唯实业技术质量部部长艾科研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从一名普通铸造工人,到今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条路,佳木斯中唯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唯实业”)技术质量部部长艾科研走了14年。
厂房内橙红色的铁水顺着智能浇口倾泻而下,这样日复一日的炽热,正如他14年来的奋斗之路。
“那时候没人告诉我‘铸造’两个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只记得第一次看到铁水注入砂型时,一股热浪仿佛把我的心都点燃了。”面对记者,艾科研徐徐道来,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初入职场的时光。
2011年3月,刚走出校园的艾科研以实习生身份踏入铸造车间。1600元的月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日常,并没有消减这个年轻人初入职场的热情。
初到工厂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统计工厂堆积了60年的上万套模具。“模具上的灰有一指厚,扫帚一挥,整个人就像‘灰堆’里捞出来的。”两个月时间里,这个戴着眼镜的大学生每天弓着腰,在能见度不足一米的库房里辨认模具编号,认真地记录着信息。正是这份“苦差”,让他摸清了家底,也让领导注意到这个肯钻“灰堆”的年轻人。同年7月,当企业决定重启曾亏损10年的树脂砂项目时,刚转正的艾科研被点名派往北京铸造厂学习树脂砂工艺。
为尽快掌握树脂砂工艺核心技术,艾科研系统钻研全时段全流程生产工序,详细绘制场地布局图,细致标注工装设备定位参数,连涂料池的尺寸规格都逐一测量记录。砂料配比、模具温度、排气孔深度……密密麻麻记录着参数的笔记本,见证了他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而这次“取经”也成为中唯实业转型的一项关键举措。
“2011年9月,公司启动树脂砂试生产时,我们原以为照搬成熟工艺就能顺利投产,但首炉浇注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第一批生产出来的铸件表面气孔缺陷率高达28%,其中锯齿状气孔群占比超过40%,气孔数量直接影响着产品合格率。”艾科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行业树脂砂铸件的平均成品率仅93%,废品率高达6.8%。每件合格铸件价值大概是1.2万元,而存在砂眼、缩松、气孔等缺陷的铸件只能作为工业废料,以每件4500元的价格回炉处理。“这7500元的价差以及较高的废品率,直观体现了质量管控的迫切,也是我们要填平的‘技术鸿沟’。”艾科研说。
为了研究生产中气体排出不畅、铁水充型不平稳等问题,提高产品效益,艾科研带领工人扎根车间一线。他们劈开报废铸件,在放大镜下观察气孔走向;反复调整工艺参数,测试不同排气孔深度和分布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双腿发麻站不起来,双手经常被飞溅的铁液烫出伤痕,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也浑然不觉。这样的画面,成为彼时艾科研和同事们的日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优化,艾科研最终找到了提升成品率的关键,成功将气孔缺陷率从28%降至5%以下,成品率提升至行业领先的97%。这一突破不仅每年为公司挽回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更成为行业质量管控的标杆案例。
这次成功,更加增强了艾科研“偏向虎山行”的信心,此后,技术创新成了他不懈的追求:多种新型加工方法纳入产品工艺规程,先后解决铸造生产问题80余项;首创的“底注快浇大排气浇注造型工艺操作法”将树脂砂铸件成品率提高到97%以上;消失模铸件成品率提高到98%以上,更新技术工艺文件20余篇,解决了电机铸件内在质量多项技术难题;完成小改小革、技术创新268项,带头完成技术攻关、质量攻关10项,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先让厂家来排查硬件,我来调试砂型强度参数。”正在采访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断了记者和艾科研的对话。原来是前一天生产出的铸件砂眼和平时不太一样,技术人员只好打电话紧急向艾科研求助。
作为解决“疑难杂症”的高手,艾科研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状态。就在前不久的一天晚上,艾科研接到客户电话,称风电机座底脚板安装孔滑窝深度不合适,无法安装机器。若按传统方案拉回返厂,30台机器维修费及运输和加工费就得45万元。
问题出在检测环节疏漏,还是加工参数偏差?艾科研抓紧深入走访调研使用50钻床反向划窝的加工过程及刀具使用的每个细节。因机座已送到风场,无法使用专业设备加工,艾科研利用磁力钻并为磁力钻设计了专用的L型支架卡具,在支架顶端安装白钢合金刀块自制车刀,又在底部焊上防滑胶垫做成“移动加工台”,让钻头垂直定位在底脚板滑窝下方,成功解决了客户的问题。
在中唯实业筹建铸造分厂技术改造项目中,艾科研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临危不乱、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是我职业生涯最‘疯狂’的两年——白天在生产现场协调解决各类生产难题,晚上为新厂撰写技改方案,有时凌晨还要跟设备厂商开视频会议,办公室变成了‘第二个家’。”艾科研笑着回忆道。
技改的核心是引入消失模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设备。为做好铸造分厂整体布局,艾科研带领团队对数十家厂家的每件设备、每个环节和生产流程都严格把关。在工艺创新方面,针对原有熔炼工艺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艾科研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成功优化了电炉铁水熔炼工艺,一年就能节省成本734万元。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对整个铸造工艺流程进行全面升级,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别人建厂可能要两年,我们只用了11个月,而且一次调试成功。”说起这段经历,艾科研自豪感满满。新厂投产后,产能提升50%,废品率降至1.5%以下,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在环保方面,艾科研主导设计的树脂砂浇注及落砂后废气处理系统,让工厂粉尘排放较老厂下降70%,车间空气质量达到环保标准,工人们再也不用戴着厚厚的口罩工作,企业也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今,已是技术质量部部长的艾科研将目光投向更远处。他说,未来要成立创新工作室,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系统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标准化、体系化的创新机制,让企业真正走上以质量取胜、靠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采访结束时,车间电子屏正滚动着中唯实业今年一季度的生产数据:产能同比提升45%,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96.47%,单位能耗下降23%。这些跳动的数字,正是艾科研和团队用匠心浇筑制造强国梦的最好见证。在他们眼中,这组闪耀着创新光芒的数据,是比任何奖牌都更有价值的勋章。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