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暑期“门票黄牛”乱象须依法而治

2025-07-22 14:29:19 中国质量报

□ 杨玉龙

暑期作为文旅消费高峰期,对于预约不到的一些游客来说,“来都来了”,从“黄牛”手里高价购买本应免费的门票成为其无奈的选择。记者调查发这背后隐藏着庞大而缜密的产业链——有专业团队研发抢票程序;有人员负责收集游客身份信息用于预约;还有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倒票网络,分工明确、环环相扣。

(据7月19日《法治日报》)

门票难约(买),“黄牛”有门路。据了解,这些“黄牛”通常利用短视频平台和各类社交平台引流,再转到社交群等私域完成交易闭环,避开监管。需要抢票的,则由数量庞大的“抢手”操作,从而减少被监管部门发现的可能。

“门票黄牛”常年被打击,但依旧未绝迹。其背后,一方面,是利益驱使导致禁而不绝,还衍生出相关的黑灰产业链条,根据监管和防控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不断自我更新;另一方面,“门票黄牛”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服务”形式,如有需求的客户提前提供实名信息,由“黄牛”精准代抢各类票证的服务。

对“门票黄牛”亟须依法综合施治。一则,监管部门须精准发力。涉旅、涉医“黄牛”的存在破坏正常的旅游、就医秩序,也侵害了游客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对此,相关部门应当线上和线下齐发力,公安及网信、文化和旅游、体育、市场监管、文物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健全完善长效联动工作机制,坚决杜绝“黄牛”倒票行业乱象。

二则,应在技术防范层面施力。如优化公众获取票证的方式,避免线上预约成为唯一渠道。除了专项打击之外,相关部门还应推动重点公园景区、博物馆和医院完善预约制度,通过技术反制措施,从源头上防范“黄牛”倒号。通过“退票不回池”机制,破解“黄牛”退票即抢的倒号方法。

第三,互联网平台应负起责任。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类社交平台应该引起重视,不能为“黄牛”引流。更有必要加强对“黄牛”信息的屏蔽,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警示增强受众的防范意识。

此外,针对“门票黄牛”,应当采取社会共治。要知道,通过“黄牛”买票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同时,根据警方提示,有一些大学生或务工人员找兼职工作时,以为在网上帮人抢票挣点外快不违法。实际上,只要通过抢号倒卖获利,都是违法行为。对此,个人须谨防误入“黄牛”歧途。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